学史·明理|音乐家党员故事(五)冼星海

发布日期:2021-05-25 浏览量:0

人物简介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生于澳门一个贫苦家庭。    

冼星海6岁时随母亲黄苏英去新加坡,进入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    

1918年(13岁),学校校长调任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华侨学校校长,将冼星海一同带到了广州,在岭南大学附中学习。    

冼星海在学校努力学习,功课一直很好,而最令他着迷的是音乐课,他参加了学校的唱诗班和管弦乐队。冼星海能吹奏直箫、短笛、单簧管等,有“南国箫手”的雅号。    

1925年(20岁),冼星海从岭南大学附中毕业,升入岭南大学预科。一年后,进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作曲。    

1928年(23岁),冼星海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音乐系,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在上海期间,冼星海参加了由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南国社以“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为宗旨。    

法国求学:

1929年(24岁),冼星海赴法国勤工俭学,通过学习音乐的同乡马思聪的介绍,被巴黎国立歌剧院的第一提琴手帕尼·奥别多菲尔,免费收为学生。    

1931年(26岁)的冬天,冼星海听着窗外呼啸的冷风,想到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灵感涌动,奋笔写下了女高音独唱曲《风》。    

一位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非常喜欢这个作品,并在巴黎广播电台上介绍,并公开演奏。在这位音乐名家的推荐下,冼星海进入了当时世界著名的音乐学校——国立巴黎音乐学院,在保罗·杜卡的高级作曲班深造,学习作曲。冼星海是这个班几十年来第一个中国学生。    

救亡创作:

1935年春,冼星海以优异成绩毕业,毅然回国。他回到上海,投入田汉的南国社,开始抗战歌曲和救亡音乐的创作。    

1936年初,冼星海在救亡宣传活动时,当场用5分钟的时间为塞克的《救国军歌》谱了曲,这首歌迅速传遍了全国: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    

1938年,南京被日本人占领。冼星海来到武汉组织歌咏队,工作中,与文艺骨干钱韵玲,两人相爱结婚。    

1938年10月1日,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安排下,新婚不久的冼星海夫妇决定前往延安。到了延安后,冼星海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    

1939年春,延安提倡大生产运动,冼星海与词作家塞克合作,几天里就共同完成《生产大合唱》,传唱一时。他作曲的《二月里来》《酸枣刺》等歌曲,也在延安非常流行。    

1939年2月,诗人光未然写下了长诗《黄河吟》,冼星海深深被打动了,决定为其谱曲。3月31日,经过6天的努力,三易其稿的《黄河大合唱》完成了。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在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当《怒吼吧,黄河》的尾音落下,掌声、叫好声和抗日的口号声,如雷鸣般涌向前台,观众沸腾了。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听后,连声叫好。    

毛泽东特意单独接见了冼星海,并送给他一支派克钢笔和一瓶派克墨水,勉励他说:“希望你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周恩来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从此,《黄河大合唱》迅速传唱开来,无数的中国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普林斯顿大学合唱团用英文首次在美国演唱。《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蜚声海外。    

病逝苏联:

1940年,冼星海化名“黄训”,于5月出发,至12月抵达莫斯科,途中在西安写作了一些以古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赴苏联之任务一说是为完成“延安电影团”摄制的第一部大型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袁牧之导演、吴印咸摄影)的后期制作与配乐工作。在苏联初期,冼星海以较多精力完成他的《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并重新整理《黄河大合唱》,完成了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的写作。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同年10月,冼星海、袁牧之等取道蒙古人民共和国回国,但在中蒙边境意外受阻,折回乌兰巴托。1942年春暂时在“中国工人俱乐部”工作,化名“孔宇”。在此期间,写作了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但他生前一直未完成管弦乐总谱写作。    

1942年12月9日到达苏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1943年在阿拉木图完成了《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以及第四组曲《满江红》等作品。    

1944年1月底,到达库斯坦奈,帮助筹建“江布尔国立音乐馆”,生活极端艰苦,甚至无早晚餐供应。4月,结识苏籍犹太妇女拉依女士,在她的帮助照顾下,生活有了改善,不久两人同居生活。这一时期创作了《哈萨克歌曲集》(作品19号)、交响诗《阿曼盖尔达》(作品22号)、《哈萨克舞曲三首》(作品23号)、《古诗十首歌集》(作品25号)等一系列作品。    

1944年冬因患肺炎病倒。1945年5月,苏联政府将他安排于克里姆林宫医院治疗,在治疗期间继续写作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管弦乐《中国狂想曲》。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李立三夫妇为其料理后事,与苏方一起为其举行隆重安葬仪式。致悼词的是后来为《莫斯科——北京》谱曲的苏联著名音乐家穆拉杰利。    

冼星海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骨灰盛放于一灰色大理石小匣,匣子正中镶着音乐家的一张椭圆形照片,周围环绕缎制花束,下刻金色俄文: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和共产党员:黄训(赴苏联后用母姓)。11月14日,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辞“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1983年1月19日,冼星海的骨灰在莫斯科举行移交仪式,同月25日,我国大使馆派员专程护送回国。冼星海长眠于故国乡土。    

代表作品

冼星海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音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两百余首歌曲、十余首器乐曲等。先后发表有《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三十余首音乐论文。    

 

《黄河大合唱》

 

《在太行山上》

 

《只怕不抵抗》

 

视频素材

 

扫码观看:《红色记忆——冼星海》    

 

 

后世纪念

1985年6月13日我国发行《J111冼星海诞生八十周年》,纪念冼星海先生 。    

2017年6月13日,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松江校区昭信堂内,冼星海半身塑像正式揭幕,以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诞辰112周年。    

心得体会

Ø2017级楼依洋:    

冼星海在其短暂的40年生命历程中,他经历了从一个普通贫苦船工的子弟,到音乐家,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转变。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刚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品格。冼星海优秀的人格品质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细细体会,他崇高的思想境界以及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于当今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Ø2017级杨钰帆:    

冼星海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黄河大合唱》以黄河比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谱写中华民族与黄河母亲的情节纽带,号召全国人民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这个大合唱很快在全中国唱响,很多热血青年唱着“风在吼,马在叫”奔向抗日前线,为全民族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Ø2017级黄雨欣:    

冼星海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而艰苦。在短暂的40年生命历程中,他经历了从一个普通贫苦船工的子弟,到音乐家,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转变。冼星海之所以能够达到人生较高的境界,与他自身的经历、能力、思想境界追求以及自身的品格、作风等有直接的关系。而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学习他的刚毅坚韧、自强不息,这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且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