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长笛给党听
发布日期:2021-05-19
浏览量:0
5月17日晚,由王希平、张宽和钱程三位长笛导师共同举办的“声声长笛给党听——W·Z·Q长笛教学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厅精彩上演。音乐会钢琴艺术指导为刘芳副教授。
这场音乐会创意精妙、寓意丰富,既是三位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为建党百年献上的贺礼,也是长笛专业教师团队精神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从音乐会的曲目结构来看,三位老师在所选作品的历史与风格、体裁与技巧、现代性与可听性等方面下足了功夫。音乐会六首曲目撷自5个国家的6位代表性作曲家,分别为[法]J.L.TulouGrand Solo No.13《大独奏曲第13号》,[德]W.PoppRigoletto Fantasy《弄臣幻想曲》,[德]T.Bohm《空虚的心》,[美]C.T.GriffesPoem《音诗》,[中]黄安伦《舞诗》,[匈]G.LigetiSix Bagatelles for WindQuinte《为木管五重奏创作的六首小品》。整场音乐会策划突出时代主线,以作品串接起19世纪末浪漫主义晚期到20世纪中后期的艺术风格,尝试用个性鲜明的音乐作品和丰富绚烂的音色,为听众勾勒出一幅近现代长笛音乐发展的画卷,体现了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从音乐会的现场表演来看,学生们基本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大一新生陶雨欣演奏的《大独奏曲13号》,在技巧和音色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基本功,对法国浪漫主义中后期作品风格演绎已有一定的把握。大二年级郭彦伊同学演奏的《弄臣幻想曲》,是一首基于歌剧选段的炫技性作品,要求演奏者既能够展现歌剧音乐的优美和戏剧性,又能够凸显华丽的演奏技巧。从她的现场表现来看,其在双吐乐段表现出的能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为二年级生的宋辰颖同学,演奏了现代长笛奠基人——伊奥博德·波姆的作品《空虚的心》。尽管这部作品篇幅较小,但演奏者仍较好地展示了长笛优越的机动性以及对音色的控制能力。大四毕业班的卓娅同学,为观众献上了美国20世纪早期作曲家C.T.格里菲斯的作品《音诗》。这是1985年北京第二届长笛比赛的决赛曲目,在演绎这部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的乐曲时,卓娅同学在音区跳进、弱音处理以及长乐句气息控制方面均表现出了出色的演奏能力。大二学生孔德艺演奏的中国现代长笛作品《舞诗》,是本场音乐会唯一一首中国作品,因此有着转换音乐会风格和情绪的作用。孔德艺同学的演奏抓住了该曲“长笛与双人舞”的特征,在乐曲的节奏和音量强弱方面做得较好。尤其是在音色的处理方面,没有一味靠向那种重视“金属光泽”的声音,而是突出了木管乐器本身“自然”的质感之声,使得该曲的中国风味更加突出。
最后的“压轴”之曲,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利盖蒂的木管五重奏《六首小品》,由指挥专业研究生杨光指挥,五位管弦系的年轻学子卓娅(长笛)、曹新宇(双簧管)、李奕欣(单簧管)、冯凌骁(圆号)、崔程(巴松)联袂演出。众所周知,作为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先锋派作曲家,利盖蒂的作品一向以鲜明的创造性著称。在这部现代派木管五重奏中,我们很难以对待浪漫主义音乐的审美观去“期待”获得同样的感官体验,其作品中的“美妙之处”在于对音程和音色的解构与重塑。从现场的表现来看,年轻的演奏者们基本完成了谱面所要求的一切,在声部的配合和音乐处理方面做的中规中矩,乐器之间的“对话”也较为清晰的展现出来。或许,他们对于现代作品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笔者认为在这部作品的完成度上已经发挥出他们的最好水平。
回顾这场音乐会,笔者在为三位老师及其学生们热情鼓掌之余,心中亦产生一些缺憾之情。这是因为笔者看到学生们上台后普遍紧张,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们表情大多都是紧绷的。心理上的过度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正常的发挥,更使其在演奏偶然失误后,直接影响到呼吸、节奏和音色,进而失去对音乐的控制。笔者乐见这样的教学音乐会再多一些,给这些年轻的演奏者们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长笛演奏人才。
最后,把王希平老师为本场音乐会写的一首《七绝》附于文后,祝愿我校长笛教学硕果累累、人才辈出。
附:
七 绝
——致W.Z.Q教学音乐会
云锦何来玉振声?“舞诗”落落曲交融。
“五重”“大独”知音觅,乍染榴花点点红!
注:“舞诗”、“大独奏曲”均系长笛曲目。“五重奏”为(匈)利盖特的木管五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