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

发布日期:2021-05-20 浏览量:0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同志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庄严时刻,一首歌曲奏响在广阔的天安门广场上,这首歌从平缓到激昂,仿佛一段传奇人生那般的波澜壮阔,不断回响。20年后,一架火箭载着这个国家最瞩目的人造卫星送上太空时,这首早已传遍地球的歌曲也随之冲向宇宙。这就是歌曲《东方红》。 

这首作品是象征红色政权的音乐曲目代表,被誉为中国大地红色革命歌曲中的经典。这样一首广为传唱的作品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创作故事。 

创作背景

《东方红》是迎着东方升起的太阳诞生的。作品的词作者李有源既不是音乐家,也不是文化人,而是一个朴实的农民。他生在陕北佳县,父亲常年给地主当长工,家境非常贫寒。从16岁起,李有源就担负起全家的生活重负,他从早忙到晚,从春忙到冬,一家人却始终吃不上一顿饱饭。 

后来,中国大地上闹开了土地革命,毛泽东到达陕北了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闪电般的在人民群众中传开了,成为打破无望生活的涟漪。之后,他在去县城的路上,亲眼见到了红军。红军见了庄稼人格外亲热,在他们来到陕北后,建立了人民政府,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将一些生存条件特别艰苦的农民,迁移到环境稍好的地方。李有源家从贫瘠的山上,迁移到相对平坦的地方,生活很快有了改善。 

生长在民歌之乡的李有源,很想用民歌形式去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他一直在冥思苦想,用什么来比喻毛主席的伟大?194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夜幕渐渐褪去,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望着东方徐徐升起的太阳,他自言自语道:对!把毛主席比作太阳是最好不过了……想到这儿,他不由得笑起来。当天深夜,兴奋的李有源坐在炕桌前,借着明亮的油灯写歌词,他用陕北著名的民歌《骑白马》的优美曲调,完成了一首新歌《东方红》的写作。写完后,他又和侄子李增正商量了很久,形成了歌曲初稿。几天后,音乐家刘炽到当地进行宣传演出的时候,把《东方红》的曲调和歌词记了下来。之后,略加整理,随鲁艺秧歌队到处演唱,把这首歌推广到了陕北各地。再以后,作家公木(真名张松如)对《东方红》歌词进行了艺术加工和修改,最终形成了被正式肯定、全国传唱的《东方红》歌曲的初稿。 

《东方红》从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陕北传出,像插上了翅膀,飞越黄河,跨过长江,随着革命队伍的洪流蔓延传播,成为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歌曲。 

作品赏析

《东方红》是一首富有陕北民歌特色的红歌,曲子是陕北的民歌调,唱词语言朴实、生动,歌曲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无限深情,歌颂了领导人民翻身做主的中国共产党。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共产党领导着人民当家作主,《东方红》更红了。 

1945年4月,著名作曲家贺渌汀将其改编成四部合唱曲,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同年10月,由延安鲁艺组成的东北文工团在沈阳演出。1964年,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又将它改编成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序幕的交响合唱曲,气势辉煌,响彻祖国大地。 

《东方红》的曲调虽然也是《骑白马》调,但经过专业作曲家的改编后,音乐速度很慢,节拍单位由2/4改宽为4/4,旋律润腔规范,与原曲相比较,有了质的变化,使其成为一首歌颂共产党、毛主席的庄严、雄伟、气势恢宏的颂歌。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

从歌曲《东方红》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随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持续接力,用智慧、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在祖国的大地上锻造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时至今日,诞生于艰难困厄之中的“两弹一星”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并且处于不断充实、更新,再创造、再创新的过程——这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鲜活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广大科研工作者之所以能培育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 

“计利当计天下利。”爱国主义既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也是一种具体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真正的爱国者,就是像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一样,总是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和证明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的。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为人类进步积极探索的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持之以恒地钻研技能,练就能够造福社会的一技之长,将报国之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