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颂

发布日期:2021-05-20 浏览量:2860

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时刻起,冉冉升起、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民心知归所、国之魂魄。恢弘隽永的《红旗颂》将人们对国旗的热爱与敬仰、激情与畅想,淋漓尽致的诠释与张扬。这部作品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先生于1965年创作。他以史诗般壮美的旋律,展开一幅幅伟大的历史画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创作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66年间,在党的指导方针和基  

本政策的指引下,新中国的音乐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  

象。从音乐创作来看,这一时期的红色经典音乐体现了新中国的音乐家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极大创作热情,继而创作出具有一定思想水平和艺术质量的经典作品。  

吕其明先生,出生于安徽无为县,10岁随父参军,20岁开始创作电影音乐,中国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形象鲜明、纯朴大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深受大众喜爱。他曾为《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城南旧事》、《雷雨》、《家》等电影、电视剧配乐,并创作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他创作的交响曲《红旗颂》是中国交响乐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作品赏析

当谈到《红旗颂》的创作时,吕其明先生说:“当年接受《红旗颂》的创作任务时,心潮激荡,夜不成寐,深深地陷入了对自己战斗生涯和在红旗下成长的回忆之中,提起笔时,满眼是迎风飘拂的红旗……我考虑以19 49年10月l日开国大典为背景,表现从黑暗之中走过来的人们,对红旗那种无比自豪的感情,把这样一种感情融入到我的音乐中。”  

。。。。  

吕其明先生回想起当年“钢枪伴琴弦,红旗卷歌声”的战斗岁月,感慨万千,他说:“父亲带着我们全家参加了革命。我是新四军里最小的战士,跟着大部队走时受优待,不让背包,首长会叫我骑他的马,首长对文工团的同志照顾得无微不至,想起这些我非常感动,后来写这些战争部队题材歌曲的时候就格外有感情。《红旗颂》表达了我和亿万人民对党的无限热爱、无限忠诚和无限赞颂之情。我是在红旗下长大,没有党的长期培养就不可能有《红旗颂》这部作品的。”  

《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开始,以小号奏出《国歌》素材的引子,经圆号反复,引出弦乐器演奏的“颂扬红旗”的主题,这一主题在钢琴的伴奏下,给人以光辉,热烈和庄严的深切感受,人们被音乐带到幸福激荡的回忆之中。主题再次转调出现,转调后的音乐色彩更加明亮辉煌,连续的三连音节奏富于动感,节奏紧缩,速度加快,歌颂的主题变成豪迈的进行曲,仿佛是对革命历程的回顾与缅怀,最后经过主题的再现,使音乐旋律达到强有力的最高潮。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作为“革命历史题材”交响乐作品的杰出代表,《红旗颂》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中国的历史、现实密不可分,它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意义。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进程中的脚步声、呼吸声与脉搏的跳动声,领略到这场关系民族血脉、尊严之战的大气磅礴,领悟到那些真心英雄冲锋的脚步声,领悟到浸泡在民族血液里,荡漾在整部作品中的那种凛然正气。我们在聆听这些作品时,总会感到这些音乐使他们情绪激昂,热血沸腾,心灵受到震撼,真切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欣欣向荣的根与魂,是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的力与本,如果丢掉了这个“根与魂”“力与本”,就割断了中华儿女的精神命脉与历史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多次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并发表重要论断。作为当代青年要深刻理解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诉求,传承践行好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走好、走正、走实当代青年长征路,在爱国奋斗中找到立身之本、成才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