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主题幻想曲文稿

发布日期:2021-05-20 浏览量:1059

在蒙古草原上有一首传唱不息的民歌《嘎达梅林》,歌词里是这么唱的,“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长江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这首民歌呢,就讲述了草原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事。我国著名音乐家马友道先生于1959年根据这首民歌创作了长号独奏曲目《嘎达梅林主题幻想曲》。作品自诞生以来,在音乐会表演中的演奏场次居高不下。   

创作背景

嘎达是蒙古族的传奇英雄人物,梅林是他当时的官职,也就是达尔罕旗亲王王府队长一职。他的家乡——达尔罕旗草原,幅员辽阔,水草丰美,是著名的辽河流域天然大牧场,是蒙古族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   

但在军阀混战时期,达尔罕亲王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采取放荒、开垦等手段变卖掉大块草原、牧场。草场一经开垦,大风吹过,土被刮尽,只剩下沙子,卖掉草原就等同于断了牧民的生路,如此开垦,美丽的草原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化为沙漠。嘎达看不惯亲王为了一己私利出卖草场的行为,多次试图说服他放弃放荒,但都没有成功,还被罢免了官职,继而又与牧民一起请愿,却被囚禁。获救后,为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草原,他被迫带领牧民们发起武装起义,在经历了多年的激烈战斗后,最终壮烈牺牲。他牺牲后,蒙古人民自发创作了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来纪念这位人民的英雄!   

《嘎达梅林》创作的时代,正是中国新文艺兴起的时代,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文艺创作在题材与表现主题上,贯彻执行党的“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和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热情反映新时代、新生活,反映民族团结等。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将讴歌革命视为时代的使命,不再是任意而来,率性而去,而是有了承担感、使命感,将艺术与最高理念的追求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期,马友道先生对《嘎达梅林》进行再创作,形成长号作品《嘎达梅林主题幻想曲》,也体现出了时代背景下作曲家们的责任和担当。   

作品赏析

《嘎达梅林》作为中国民歌海洋中的瑰宝,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及艺术价值,因此,也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中改编次数最多的民歌之一,包括1956年作曲家辛沪光创作的交响诗《嘎达梅林》、1960年作曲家王强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和小号教授黄日照创作的小号作品《嘎达梅林主题变奏曲》等,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元素在不同创作技法、不同演奏形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地发扬和传承。既赋予了原民歌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又更好地展现了它独特的蒙古传统音乐的魅力。   

《嘎达梅林主题幻想曲》采用中国传统民族五声调式中“羽”调式,使得乐曲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韵味。乐曲通过“引子、民歌音乐主题、战斗音乐主题和尾声”等几部分讲述了嘎达梅林领导蒙古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人物刻画的传神生动,情节描写非常突出,蕴含着饱满真挚的情感与豪迈博大的英雄气息,展现了蒙古民族热情与豪放的特点。在乐曲中,不仅有美好广阔的蒙古科尔沁大草原,也有战场上千军万马的激战,更有对英雄致意的悲歌与颂赞。   

这部深入人心的伟大作品,值得我们用心聆听、感悟。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英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公共精神资源、一种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更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与荣誉。在英雄身上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世界的理解、对完美人格的崇敬。英雄叙事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内容,它从根本上关系着健全的国家民族精神的建构,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号召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一线医务人员到各个方面参与防控的人员,从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到生产防疫物资的工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汇聚起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   

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音乐艺术,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倾情服务人民,倾心创作精品,热情讴歌全国各族人民追梦圆梦的顽强奋斗,弘扬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奏响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朝气蓬勃的迈向更好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