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序曲

发布日期:2021-05-20 浏览量:1321

在三十余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春节序曲》以其鲜明的节奏和欢乐的气氛,成为了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道听觉大餐。为何《春节序曲》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这里面所包含的内容还是与我们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密切相关。  

创作背景

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同时也发动了文艺整风运动。1942年春,毛泽东亲自找延安部分作家谈话,了解情况,听取意见。5月23日第三次大会上,毛泽东做了《结论》阐述了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理,号召"中国的革命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针对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的一些理论、思想问题,毛泽东作了剖析,并且提出文艺界开展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思想斗争的任务。毛泽东在会上发表的《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座谈会制定的文艺工农兵方向的贯彻,推动了根据地文艺事业的发展。群众的文艺活动更为蓬勃兴旺。专业文艺工作者重视并积极参加、指导群众的文艺活动。1943年春节首先在延安出现了新秧歌运动的高潮。此后每年春节成了解放区农民的艺术节。秧歌运动发展到各根据地,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而推广到全国各地。  

《春节组曲》作于1955年至1956年间,那年春节,北京街头一片热闹欢腾,使李焕之很自然地想起1943年新秧歌运动后,“春节”延安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相互见面、同歌共舞、党政军民相互关怀问候,共同鼓舞革命斗志的场景,创作出了作品。  

作品赏析

《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经常被抽出来单独演奏。李焕之在《传统音乐和我的创作》中说:“我在创作《春节组曲》和《第一交响乐》时,基本上就是选用现成的传统歌腔和乐调作主题而予以发展再创造的。但所选用的音乐材料,都是我在生活中所深刻感受的事物、生活风貌、情怀以及群众的音乐生活,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这一点很重要,也就是我所认为的:作曲家要生活在其中。”  

《春节组曲》是按照陕北民间“秧歌”的结构写成的管弦乐曲。引子相当于过街部分,第一部分是热烈的快板,描写大场的歌舞场面。中间部分是抒情的中板,描写小场的舞蹈表演。接着回到第一部分的音乐,描写秧歌以大场结束,最后的尾声重复了引子的后半部分。  

《春节序曲》是音乐舞台上演奏得最多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特别是每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几乎都能听到它那优美的旋律。2007年,《春节序曲》搭乘还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进入了太空,由此也足见其魅力之所在。  

丹心从来系家国

家是一种文化家是一段时光家是一种情怀,从“小家”到“大家”这个情怀的转变既有特定的场城,又有特定的情感熏染,时间和距离的延伸,增加的是情感表现的深度和厚度,厚度是个人情绪累积的结果,而深度是情怀升华所致。《春节序曲》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引申出它所包含的家国情怀,将“家”文化升华成对于祖国的情怀。  

孔子尚仁,所谓“仁”者就是推己及人、由家及国;孟子重义,所谓“义”者就是能舍小我、成就大我。中国人的家,是繁衍生息的场所,更是安身立命的港湾;中国人的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更是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在中国人的眼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奠定国之基石,国护佑万家平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是中国社会的组织特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思维方式和文明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数千载而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灭,溶于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家国情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理应承续优秀传统文化,不负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大学生,与国家的未来发展同向同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