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曲

发布日期:2021-05-20 浏览量:2

在中国(过去)一百年的时间里,近现代新音乐文化从一般的学校音乐教育发轫,一步步在音乐创作、表演,理论研究,音乐教育等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马思聪先生的整个一生正处在这个中国音乐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时期,《思乡曲》就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  

创作背景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2岁时,他远赴法国曩西音乐院、巴黎音乐院去学习小提琴演奏。他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出国学习小提琴演奏的音乐家。随后,他还学习了钢琴、视唱、指挥、作曲等。从30年代初,他学成回国,到新中国建立后,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作为中国第一代的小提琴演奏家历尽战争的迫害,仍对祖国大爱,赤心不改!只要人民需要他演奏,他都不计条件的为人民演奏。  

马思聪先后创作了大量小提琴曲,包括《摇篮曲》、《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秋收舞曲》、《第二回旋曲》、《春天舞曲》、《山歌》、《慢诉》、《抒情曲》、《跳龙灯》、《跳元宵》等,打破了小提琴音乐全部为外国文献所占领的局面。除了小提琴作品外,在各个方面他都写下了值得人们注目和重视的作品。他是伟大的小提琴家、教育家兼作曲家。  

作品赏析

1937年,马思聪创作了《绥远组曲》,后改称作《内蒙组曲》。这首作品共有三个乐章,作曲家采用组曲形式使三个乐章,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于一个标题之中。《思乡曲》是这部作品中的第二首,一经问世,就得到了群众的喜爱,传遍海内外。此曲是根据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作为素材,创作而成。它原来的歌词是:  

“城墙上走马,掉不回那个头  

思想起咱包头 咱就牙儿肉儿抖”  

这首民歌以城墙上跑马调不回头,这个简单的事实和道理,描写出在那一片赤贫的土地上,人民不看重力盘剥,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有家难归。唱出了这几句浸满泪水和乡愁的民歌。  

马思聪在处理这首民歌时说,“我采用的是一首短的民歌,民歌以他的曲调、风格特点、地方色彩感动了我,我没有改动原调的思乡的真意。但后面却接上六个可与第一个原本是民歌的曲调相连贯的曲调,它可以扩大或缩小,去达到我所要求的曲式的完整。”  

不难看出,在这首作品中,马思聪充分运用了民族调式的和声语言,有意突出了和声的色彩性,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色彩。例如,他使用了四、五度结构的和弦,在听感上,有别于西方常见的三度结构的和弦;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使用五声音阶来构建旋律,还经常加入调内的偏音来丰富旋律效果,通过同宫系统内调式交替或复合,丰富民族性和声。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小提琴《思乡曲》就是马思聪以中国民歌中主旋律为基调,加入民族化的创作手段再融合西方的作曲技法,中西融合,开辟了一条成功道路。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作曲家,特别是一个中国作曲家除了个人的风格特色之外,极端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她有着丰富的音乐宝藏,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同学们,任何一种外来音乐形式如果想要扎根,得到广大人民的共鸣,就必须与本国的文化传统相融合,都要以民族化作为生命和灵魂。作为后辈要继续探索和开拓,挖掘出更深层的精髓,使得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艺术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