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明理|音乐家党员故事(四)贺绿汀

发布日期:2021-05-25 浏览量:3

人物介绍

贺绿汀(1903—1999), 又名贺楷、贺安卿,湖南省邵东县(今邵东市)人,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1912年入宝庆循程学院读书,毕业后执教小学音乐、图画课。1924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艺术专修科,攻读绘画与音乐。1926年秋毕业留校任音乐教员,同年10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农村大革命,为北伐军组织义演。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从事宣传工作。后转道香港赴上海。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修钢琴与和声学,课余翻译《和声学理论与实用》。1934年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贺绿汀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一曲成名,学校将他改为公费。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译著。百代唱片公司为他的得奖作品灌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艺术生平

1、上海时期:

1934进入电影界。他为影片《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20多部影剧作品配乐作曲,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怀乡曲》《恋歌》《秋水伊人》等上百首歌曲。他为影片《马路天使》谱写的《四季歌》《天涯歌女》两支歌,成为他的电影歌曲创作和30年代进步电影的经典代表作品。   

2、武汉、重庆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贺绿汀参加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武汉、郑州、西安等地演出,宣传抗日。在山西临汾,他在煤油灯下创作了不朽的抗日战歌《游击队歌》,并在八路军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指挥演唱这首歌,获得巨大的成功。从此,《游击队歌》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抗日战场,成为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进军曲。后到重庆,任职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同时任育才学校音乐教师。贺绿汀创作了《全面抗战》《上战场》《弟兄们拉起手来》《保家乡》《中华儿女》《胜利进行曲》《还我河山》等充满战斗热情的歌曲,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3、延安时期:

1943年贺绿汀到达延安。贺绿汀在鲁迅艺术学院教书,并创作了一系列革命歌曲。1946年10月任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人民文工团副团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前进,人民的解放军》《新民主主义进行曲》(或《新民主进行曲》)、《新中国的青年》,成为人民解放战争中嘹亮的战歌。   

4、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贺绿汀回到母校,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他的音乐创作也进入新的高峰期,谱写了大量的好歌曲。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为悼念冯玉祥将军,创作了曲名为《倒卷珠帘》的哀乐,后修改成常用的《哀乐》。还与人合作写了剧作《长征》,独立创作大合唱《十三陵水库》《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人民领袖万万岁》《军旗颂》等重要歌曲。他总结长期从事音乐创作的经验,著有《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意见》《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出版了《贺绿汀歌曲选》《贺绿汀合唱曲选集》《贺绿汀管弦乐曲7首》《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等书。   

作品赏析

贺绿汀是20世纪初我国杰出的作曲家、教育家、音乐评论家。在钢琴音乐创作中,他擅长于把中国的支声旋律与西方的作曲技法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创作出不少优秀的钢琴作品,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田园牧歌式的音乐风格。  

 

《牧童短笛》

贺绿汀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钢琴曲。这一年,俄裔美籍钢琴家、作曲家齐尔品来到中国,委托萧友梅及国立音专主办了一次“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奖活动,贺绿汀的这首钢琴曲荣获头奖。作品原名《牧童之笛》,描绘了江南水乡牧童横笛牛背、怡然自得的情景。乐曲采用再现三部曲式结构,主题旋律质朴流畅,富有民族风格,同时自然运用了西方的复调技法,浑然天成,是一首享有国际声誉的早期中国钢琴作品。   

 

《摇篮曲》

《摇篮曲》是贺绿汀于1934年创作的钢琴曲。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力求将中西两种音乐文化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音乐气氛的抒情和宁静,以及作品艺术形式的完整统一。这首作品在那次齐尔品的"征稿”中获得了名誉二等奖。后来,作曲家又将它改编为大提琴的合奏曲,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宁静和谐的气氛。   

 

《游击队歌》

游击队歌作于1937年。当时,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从事巡回抗日宣传工作,1937年底到达山西临汾,在八路军办事处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歌曲在八路军总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上上首演,随即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这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曲调生动流畅,歌词通俗易懂,表现了游击队战士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依然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问世近半个世纪以来,历久不衰,始终深受国内外群众的喜爱。   

 

《嘉陵江上》

贺绿汀的艺术性独唱歌曲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创作于1939年。这是一首接近于歌剧咏叹调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的独唱歌曲。它生动地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在民族灾难面前,对遭受国破家亡的无比悲痛和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强烈憎恨。整个作品在曲调与歌词的结合、伴奏与曲调的结合方面,都处理得层层相扣、天衣无缝,并为声乐演唱技术做了较好的发挥,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的深厚艺术功底。几十年来,这首作品一直为许多歌唱家所喜爱,为广大音乐听众所欢迎。   

作为理论家,他在50年代提出中国的音乐发展首先要解决民族形式与西洋风格的矛盾问题,认为只有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音乐才可以更好的发展。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创造性地把欧洲近代作曲技法与本民族的音乐风格进行有机结合,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作为音乐教育家,他提出了重质轻量的人才观,独创“大中小学一条龙”的音乐教育办学体制,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绿汀乐厅

具有古典欧式风格的贺绿汀音乐厅,座落于绿树成荫的上海市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内。音乐厅建筑风格稳重大方,典雅华贵,和毗邻的办公楼建筑风格浑然一体。音乐厅的建筑舞台空间与观众空间融为一体,没有幕布,完全用自然声来演出,是一个专业的交响乐和室内乐音乐厅。音乐厅建筑面积4324平方米。其中剧场面积537平方米,层高14米。古典欧式风格,高大敞亮、美轮美奂。贺绿汀音乐厅自2003年9月19日开业以来,至2005年底累计演出477场。贺绿汀音乐以智能化、现代化的剧场功能,凭借上海音乐学院深厚的音乐资源,愿为创立中国的“金色大厅”,为中国民族的音乐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视频素材

扫码观看:《一分钟了解贺绿汀》   

心得感悟

贺绿汀是一位对我国音乐事业有重要贡献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他承传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并见证了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发展,他数10年的音乐理论和创作实践,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音乐财富,尤其是在民族性音乐创作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贺渌汀是中国近代音乐发展过程中,从革命走向学院,又从学院走向革命的一位颇有影响的革命艺术家,半个世纪以来他把自己整个一生的努力完全无私的奉献给了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他以自己的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理论批评方面的丰硕成果赢得了国内外音乐同行们对他的无比崇敬和爱戴。   

因此我们作为预备党员和党员,作为音乐学院的学子,也应该学习贺绿汀先生的革命精神,创作精神,努力学习关于党的理论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秉持爱国主义精神,时时刻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群众,联系群众,利用自己的专业本领,发挥所长,传播优秀文化,坚持文化自信,理论与实践结合,真正为人民做事情,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用青春的热血抒写一支奋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