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明理|音乐家党员故事(十三)瞿维

发布日期:2021-06-02 浏览量:874

个人简介:

瞿维(1917-2003)原名瞿世雄。江苏常州人。1938年5月于湖北宜昌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就读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音乐。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地下党所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以音乐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1月入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合唱团,担任钢琴伴奏。翌年10月, 受邀赴陕西宜川第二战区民族革命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不久,入陕甘宁边区。1940年2月起,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任教员,后任该校音乐工作团研究科长。出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鲁艺经长途跋涉到达东北。参加了解放区地方政权建设,剿匪,土地改革等项工作,并配合解放战争的进展组织各项演出。历任牡丹江鲁艺文工团副团长、东北音乐工作团副团长,东北军区政治部文艺大队副大队长(辽沈战役期间)。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后,任新成立的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50年起,先后在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和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作曲,并主持中央电影局作曲训练班。1955年9月到苏联,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1959年学成归国后,一直在上海交响乐团任专职作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相继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音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1981年10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音乐研究室主任,中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学会会长。  

创作背景:

20世纪4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和音乐工作者大批地不断涌向各抗日民主根据地,音乐家瞿维就是其中一位。他们出于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政治热情,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客观困难。甚至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鲜血和生命,为“解放区”的抗日救亡文艺宣传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展,创作除了大批新的、富于群众生活气息的音乐作品,为根据地音乐运动的发展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这时期音乐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形成了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新传统,具体表现为:  

1.作品的题材内容更加丰富和宽广了。  

2.音乐创作的风格多数具有开朗、乐观的时代气息。  

3.作品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的、群众的素质。  

4.作品的题材形式逐步趋向多元化的发展。  

个人作品:

代表作有《白毛女》(与马可、张鲁等合作)、钢琴曲《花鼓》、《洪湖赤卫队幻想曲》、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红娘子》幻想序曲,组曲《白毛女》,室内乐《G大调弦乐四重奏》,大合唱《油田颂》,电影音乐《革命家庭》、《燕归来》(合作)。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八十年代新一辈》等。  

并撰写过许多音乐论文。1961年曾率中国音乐家代表团出席第十六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  

《花鼓》  

  

《白毛女》组曲  

  

视频分享:

扫码观看:《花鼓》  

扫码观看:交响组曲《白毛女》  

  

  

个人评价:

瞿维的创作始终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扎根于群众生活,吸收民间音乐的营养,运用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创作技法,受到海内外音乐界和广大听众的高度评价。除了用创作体现自己的音乐见解外,瞿维还在音乐理论和音乐评论方面发表了许多观点明确、坚持原则的文章,他认为对于作曲家来说,“生活是源泉,人民是母亲”,中国作曲家的职责是“创作具有中国气派的交响乐作品”。  

瞿维很关心社会音乐事业和群众音乐生活,是开展海外音乐创作交流的音乐活动家。20世纪50年代,瞿维曾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赴匈牙利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以后他到莫斯科留学,开展同国外同行的音乐交流活动。再以后,他又有多次出访交流的任务,从1961年起,他陆续到捷克、日本、匈牙利、瑞典、苏联、新西兰、德国、奥地利、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访问,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瞿维担任了有关音乐机构的多项职务,不遗余力地投身社会音乐事业,参与聂耳、冼星海学会的筹备工作,1981年聂耳、冼星海学会在武汉成立时,他是干事之一,又被推举为上海聂耳、冼星海学会干事组组长。他是《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编辑负责人之一,由于他和编委会的多年共同努力,这两位人民音乐家的全集终于如期出版,为我国音乐界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青年一代的音乐教育,是瞿维晚年一直关心的问题,他不顾年事已高和社会工作繁重,在1981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成立音乐研究室时欣然应邀担任教授和主任,满怀激情地为交通大学的音乐教育,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献计献策,发挥余热。在担任《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主编和顾问后,他为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普及性的音乐教育,撰写和组织了不少文章。他关心群众的音乐生活,不断出席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和文艺演出,给群众团体的音乐演出作指导。  

瞿维胸怀坦荡,克己奉公,宽厚待人,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显摆资历,从不向党和人民伸手,而是始终勤奋地作曲,始终忘我地工作。他是建树甚多的作曲家,是受人尊敬的具有高尚风范的谦谦长者。他的夫人、著名作曲家寄明晚年因患老年病症,意识模糊直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他在工作繁忙之时,仍亲自照料这位在延安与之结成伉俪的夫人的生活,多年如一日,其细心、周到、忠贞的态度,使许多了解此情的同志深为感动和赞叹,而这正体现了瞿维对爱情、对人生的高尚品格。瞿维对子女既仁慈,又严格,他从未以自己的资历和地位为子女去谋取什么利益,而是要求他们积极进取,做为社会有用的人。瞿维生活朴素,需求甚少,没有在待遇、地位、住房等方面向组织提过一丝一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