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伟1、张琬欣2 (1.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太原030031;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海淀100081)
【摘要】通过对张艺谋导演作品中的原创歌曲进行分析,发现其文学性体现在对深层文化寓意的挖掘,充分展现地方色彩与民俗传统以及构建诗意语言与象征艺术。同时,张艺谋电影中原创歌曲的音乐性则表现在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音乐风格,创新运用民族乐器,旋律与画面的视听协同以及音乐结构与电影叙事的紧密结合。其原创歌曲文学性与音乐性的融合表现在对文本与旋律的互补与深化,文化符号与音乐风格的相互映衬,歌曲情境与影像场景的互动共生以及歌词与旋律结合来增强角色的性格刻画。
[关键词]张艺谋;原创歌曲;文学性;音乐性;电影叙事
在当今多元化的影视艺术领域,电影歌曲不仅是情感表达的载体,也是文化与美学的交汇点,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电影叙事的层次深化了观影体验。随着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长,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杰出代表不仅因视觉美学而闻名,其所嵌入的原创歌曲亦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选择张艺谋电影及其原创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源于其作品中所展现的强烈文学性与音乐性的融合特质。[1]张艺谋电影往往根植于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土壤,其原创歌曲在旋律、歌词创作上巧妙地融入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如《红高粱》中粗犷豪放的民谣风,《英雄》里空灵悠远的旋律,不仅强化了影片的叙事深度,也独立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这些歌曲不仅仅是配乐,更是推动情节、塑造角色、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工具,体现了文学与音乐的深度融合。本研究旨在通过细致剖析张艺谋电影中的原创歌曲,揭示其文学性与音乐性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艺术空间。
一、张艺谋电影中原创歌曲的文学性分析
(一)深层文化寓意的挖掘
在探讨张艺谋电影艺术的广阔领域时,其影片中的原创音乐作品,特别是歌曲,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深度与历史维度,成为解读其电影思想和美学追求的关键路径之一。《活着》,作为张艺谋导演生涯中的标志性作品,其电影插曲尤为显著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象征与历史隐喻。影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刻画,揭示了特定社会时期的精神面貌及民族心理变迁,展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复杂性。而影片中的歌曲,凭借其平实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歌词,构建了一个既微观又宏观的叙事框架,不仅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及其家庭在动荡年代中的生活轨迹,更以此为缩影,映射出广大民众在时代巨变中求生存、寻意义的普遍经历。歌曲以直白而不失诗意的语言,捕捉了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人性的脆弱与坚韧,在极端困境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是对生命韧性的颂歌,也是对历史无情的沉思。从文学分析的角度看,《活着》中的歌曲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吟唱,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与省思。它反映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活着”这一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家庭、亲情、道德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坚守。歌曲中所蕴含的朴素人文主义情怀,体现了创作者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历史责任感的自觉承担,即在记录与呈现历史的同时,唤起公众对历史教训的铭记与对未来的警醒。
(二)地方色彩与民俗传统的展现
张艺谋电影音乐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对地方色彩与民俗传统的精准捕捉与艺术化展现。在歌曲创作过程中,他匠心独运地融合地方方言、民间曲调及传统音乐素材,不仅有效增强了电影的地域辨识度,更赋予了歌曲以深厚的文学底蕴与民族精神。例如,电影《红高粱》中经典歌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其艺术表现力的根源在于对北方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与艺术升华。歌词直接采用当地方言表达,不仅保持了语言的原生态魅力,还使得歌曲情感更为质朴真挚,贴近民众生活这种音乐风格的塑造,不仅与电影主题紧密相连也成功地将观众带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体验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情感波动与生活状态。此外,该歌曲在展现乡土文学风格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民俗传统与社会现实的交织。通过歌声,我们能够感受到农民对于自由、爱情的望,以及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乐观与勇敢,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的社会文化画卷。歌曲由此成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载体,它不仅记录了特定地域的生活样态,更传递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与历史连续感。
(三)诗意语言与象征艺术的构建
张艺谋电影音乐的诗意化表达,尤其在歌词创作领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追求。通过对诗意语言的精心雕琢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电影歌曲超越了直观叙事的层面,引领观众步人一个充满情感深度与哲学沉思的审美境界。《英雄》一片的主题曲便是这一艺术实践的典范,在《英雄》主题曲的歌词中,抽象化的表达方式成为连接视听感官与深层思考的桥梁。通过比喻和象征等传统修辞技巧的精妙运用,歌曲中的每一个字句都被赋予了多重意涵,促使听众在旋律的引导下对影片中的“剑”“雨”“血”等具体意象进行超现实的联想与解读。这些象征性元素不再局限于表层的视觉冲击,而是成为探讨权力、牺牲、爱恨以及和谐统一等普世主题的媒介,引导观众在个人情感与历史哲理之间徘徊思考,进而触及关于“英雄”本质与“天下”理想的深层次追问。歌词的诗意化处理,进一步强化了电影音乐与影像叙事的互文性。歌曲与电影画面相互映衬,形成一种视听上的对话,使得音乐不仅是剧情的背景,更成为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思想的关键力量。例如当歌曲中的“飞雪”“落叶”等自然景象被赋予象征意义时,它们便与影片中的色彩美学、人物命运以及历史转折点产生了微妙的共鸣,从而拓宽了观众的感知边界,使人们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品深层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探索。
二、张艺谋电影中原创歌曲的音乐性解析
(一)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音乐风格
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中,音乐成为贯穿全片的灵魂,尤其是其主题曲的创作,常常深刻体现了传统与现代音乐风格的精妙融合,为影片增添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层次。例如,《十面埋伏》的主题曲在音乐编排上大胆地跨越了东西方的界限,巧妙地将中国传统乐器如琵琶的细腻温婉音色与西方交响乐团的宏大叙事风格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既古典又现代、既有民族特色又具国际视野的音乐语汇。《十面埋伏》作为一部讲述古代中国刺客故事的影片,其音乐设计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现代诠释,有效强化了故事背景的历史深度和文化氛围。同时,通过西方音乐的融人,使得电影的音乐语言能够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触及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实现了音乐作为“世界语言”的功能,促进了文化的国际交流与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音乐风格的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叠加,而是深刻体现了作曲家对两种音乐体系内在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2]
(二)民族乐器的创新运用
张艺谋导演在其电影作品中,对民族乐器的创新运用向来是其音乐设计的一大特色,这种做法不仅彰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敬意,同时也展现了将传统艺术形式融人现代审美语境的高超技艺。在电影《关云长》的主题歌曲《千里走单骑》中,音乐创作尤为突出这一特点,通过巧妙结合传统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技术,为影片营造了既古朴又不失时代感的独特音景。《千里走单骑》以二胡和笛子等经典民族乐器为核心,这些乐器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其特有的音色与旋律线条,能够直接触动人心,传递深沉而细腻的情感在影片中,二胡那悠扬且略带凄美的音色,仿佛是主人公孤独旅程的心声,而笛子清脆明亮的旋律,则如同穿越荒漠的清风,为影片平添了几分旷远与希望。这些传统乐器的运用,不仅精准捕捉了影片的时代背景与地域特色,也深化了故事的情感深度。然而,创新之处在于,影片音乐并没有止步于对传统乐器的简单呈现,而是通过现代编曲技术和电子音乐元素的融人,对这些古老旋律进行了革新性的演绎。作曲家巧妙地利用现代音乐制作技术,如采样、合成器效果以及电子节奏的叠加,为传统乐器的演奏加人了新的维度使原本纯粹的民族音乐色彩与电子音乐的现代感相交织,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听觉体验这种融合不仅没有削弱民族乐器的韵味,反而通过对比与碰撞,凸显了它们在现代音乐语境下的独特魅力,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无缝对接。
(三)旋律与画面的视听协同
在探讨张艺谋电影的音乐性时,不得不提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作品中旋律与画面的视听协同效应,这一点在《山楂树之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画面与旋律的结合上,《山楂树之恋》采用了高度协调的视听语言策略。电影镜头下,那些朴素的乡村景色、主角间微妙的眼神交流,以及充满年代感的场景布置,都与《山楂树》的旋律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话。旋律的起伏与画面的转换紧密相连,音乐的高潮与情节的关键节点相匹配,低回处则与角色内心的挣扎和犹豫相呼应,这种视听同步不仅增强了叙事的流畅性,更深层次地丰富了电影的情感层次和表现力。[3]值得注意的是,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中对音乐与画面的协同运用,并非简单的配乐加画面,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音乐桥段与视觉符号的对应关系达到了一种超越言语的情感沟通。音乐旋律仿佛成为电影的另一条叙事线索,引导观众感知角色未言明的情绪变化,而画面则以视觉的方式对音乐所传达的情感进行具象化展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爱与遗憾的故事。
(四)音乐结构与电影叙事的紧密结合
音乐结构与电影叙事的紧密结合也是张艺谋电影原创歌曲音乐性的一大特点。音乐结构与电影叙事紧密结合是指在电影中,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及形式设计与影片情节发展、情绪变化及视觉画面相匹配,通过音乐的布局与变奏强化故事叙述,提升情感表达,实现视听同步,深化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例如,影片《归来》中陈其钢创作的音乐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例证它展现了音乐结构与电影叙事节奏如何实现紧密且深刻的融合。《归来》通过其音乐设计,不仅强化了情感的流动与故事的进展,还巧妙利用音乐结构的重复与变奏手法,与主人公的记忆轨迹形成镜像,从而深化了电影的主题思想。在音乐结构上的重复性,在《归来》中被用来象征主角记忆的断片与重构。主题音乐在关键时刻的反复出现,如同陆焉识在妻子记忆中不断“归来”的尝试,每一次再现虽相似却又有所不同,恰如其分地映射了冯婉瑜对丈夫记忆的模糊与片段式的回忆。[4]这种音乐上的变奏,不仅在听觉上营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氛围,也深刻反映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和情感的细腻波动,增强了观众对角色心理状态的理解和同情。
三、张艺谋电影中原创歌曲文学性与音乐性的融合分析
(一)文本与旋律的互补与深化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原创歌曲的歌词紧密贴合影片主题,与旋律相互交织,不仅增强了叙事的情感深度,还通过音乐的流动赋予文字以新的生命,共同构建了多层次的审美体验。例如,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其主题歌曲成为文本与旋律互补与深化的典范,深刻体现了文学性与音乐性在影视艺术中的高度融合。该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风尘女子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替换教会女学生赴日军宴会的悲壮故事。电影的主题歌曲《秦淮景》不仅是一首传统民谣的重新演绎,更是情感与叙事的双重载体,通过音乐与歌词的紧密结合,强化了影片的历史厚重感与人性光辉。《秦淮景》的歌词选取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南京方言,歌词内容虽简短却意蕴深远,描绘了昔日秦淮河畔的繁华景象与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电影中残酷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营造出强烈的悲剧美感,歌词中“风吹雨打叶凋零,世态炎凉人情薄”等句既是对战乱时期社会现状的隐喻,也是对主角们命运多舛的预示,文学性在此得以彰显。此外歌词还深刻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的复杂性。在旋律方面,《秦淮景》采用了柔美而略带哀愁的调性,以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伴奏旋律线条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与歌词中的意境相辅相成。旋律的起伏与歌词情绪的变化同步,随着歌声的流淌,旋律逐渐攀升至高潮,再缓缓落下,如同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有效推动了观众情感的起伏,增强了叙事的动态感。这种旋律设计不仅让听者感受到了音乐之美,更深层次地激发了对电影主题的思考,即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光辉与牺牲精神。[5]通过《秦淮景》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中,原创歌曲的文本与旋律的结合并非简单的配乐或插曲,它们作为叙事结构的一部分,与影片的视觉叙事、情节发展及人物塑造紧密相连。这种结合不仅是对影片主题的音乐化诠释,更是一种情感的深化与文学性的提升,由此实现了音乐性与文学性的深度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审美体验空间,进而提升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二)文化符号与音乐风格的相互映衬
张艺谋电影中的原创歌曲不仅是电影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艺术风格的独特体现。这些歌曲不仅在歌词内容上富含深厚的文学价值,而且在音乐风格上也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艺术空间。在电影《满江红》中,这一点尤为突出。该片作为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其原创歌曲不仅在歌词上融人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元素,而且在音乐编排上也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乐器,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共同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历史与文化氛围。影片中的原创歌曲,如主题曲《望》,采用了古风旋律,歌词直接取材于岳飞的同名诗词:不仅传达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对忠诚与牺牲精神的颂扬,而且通过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增强了歌曲的历史感和庄重感。此外,歌曲中的旋律起伏和节奏变化也与电影中的情节发展紧密相关,起到了强化情绪的作用,使得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如此,《满江红》中的歌曲还巧妙地运用了现代音乐制作技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这种融合不仅展现了张艺谋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现代审美趋势的理解与把握。通过这种文化符号与音乐风格的相互映衬,歌曲不仅成为电影叙事中的重要载体,更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点,让观众能够在音乐与画面的交织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电影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6]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满江红》中的歌曲不仅仅是对古典诗词的简单引用,它们在歌词的创作过程中还进行了精心的雕琢,确保每一句歌词都与电影的主题紧密相连同时也具备独立的文学价值。例如,歌词中不仅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还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现代化的解读,使得观众即使不熟悉原文,也能从歌曲中感受到诗意之美和深刻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学性与音乐性的完美融合,不仅增强了歌曲本身的文学价值,也为电影整体的艺术风格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三)歌曲情境与影像场景的互动共生
张艺谋电影中的歌曲播放时刻往往精心挑选与特定影像场景形成强烈共鸣,歌曲的情绪色彩与画面的视觉语言互相映衬,共同推进故事情感高潮,实现音乐与视觉的完美协同。例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狙击手》这部聚焦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狙击手英勇事迹的作品,其主题歌曲的应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歌曲情境与影像场景间的互动共生关系,这一巧妙结合不仅深化了影片的情感层面,还在文学与音乐的维度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达到了艺术表现的高层次整合。在《狙击手》里,其配乐的播放被精心安排于影片的紧要关头,比如主角在生死存亡的狙击对决中展现出的冷静与决绝,或是在辽阔战场背景下,战士们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群像刻画之时。从文学性层面分析,《狙击手》主题歌曲《回家》的歌词,深刻体现了歌曲情境与影像场景的互动共生。《回家》由韩红深情演绎,其歌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承载了深厚的情感与历史的重量,与影片中的紧张激烈、却又不乏温情的视觉场景形成强烈而微妙的互动。歌词中可能蕴含着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争中人性光辉的赞颂。这些文学性表达与电影中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中坚守岗位、英勇作战的画面相辅相成。当歌曲响起,银幕上或许展示着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遥望故乡的方向,那一刻,音乐与影像的结合,让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也有对家的温柔渴望。歌词中的“回家”不仅是地理上的归途更是心灵的慰藉,是对生者坚持、逝者安息的一种精神寄托。[7]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也让观众体会到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坚韧与柔软,从而实现了文学性与影像叙事的深度整合,提升了影片的艺术境界。
(四)歌词与旋律互融增强角色性格刻画
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歌曲在文学性和音乐性融合方面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通过歌词与旋律的结合来深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增强角色的性格刻画。2024年最新上映的《第二十条》,张艺谋通过其电影歌曲的巧妙融人,展现了音乐在文学性表达上。《第二十条》主题曲《我也》并非简单地附和画面,而是与影片叙事结构紧密相连,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和深化人物性格的重要力量。歌曲旋律质朴而不失深情,歌词则直接而深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观众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对于韩明这一角色的内心世界的揭示,起到了催化与强化的作用。在影片中,面临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中年检察官韩明渴望能够抓住最后的机会进入市院工作,但意外地被卷入一起分歧巨大的复杂案件中。同时,他的个人生活也遭遇了相似的考验和挑战,整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他在职业道路上的挣扎与抉择,还深刻反映了家庭、友情和爱情等多个维度的冲突与和解。而歌曲则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内心深处的坚持与挣扎,使得观众能从听觉维度感受到韩明人性格中的那份韧性与不屈。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电影歌曲在处理韩明人复杂心理变化时,采用了平实而细腻的手法,捕捉人物那些微妙的情感波动。[8]这种直白的表达,让观众能够跨越银幕,与这位中年检察官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理解并感受到他每一次决定背后所承载的重量,从而使得韩明人这一角色的形象更加鲜活且具有深度,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符号,而是拥有丰富情感与复杂内心的完整个体。
结 语
总结而言,张艺谋电影中的原创歌曲不仅是电影艺术的附属品,它们自身就是艺术品,承载着导演的创作理念与深刻的人文关怀。这种文学性与音乐性的高度融合,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影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案例,也启示我们在快速消费的当代文化环境中,深入挖掘并精心打造文化产品的内涵,是提升其艺术价值和持久影响力的不二法门。未来,期待更多电影人能够借鉴这一成功模式,继续探索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和谐共生,创造出更多触动人心、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冉勋.论电影与时代的对话关系--以张艺谋电影作品为例[J].声屏世界,2022(05):53-55.
[2]李贵龙,骆正军.张艺谋电影艺术之道探源[J1.电影文学,2024(01):130-134.
[3]刘文萱.电影《山楂树之恋》的音乐叙事功能研究[J].青春岁月.2023(03):66-68.
[4]王凌云.电影中的人物情感表达方法分析--以电影《归来》为例[J].声屏世界,2023(07):48-50.
[5]张天聪.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影视的文化传播分析--以《金陵十三钗》为例[J].戏剧之家,2023(16):169-171.
[6]徐曼,王紫菡.从《满江红》看张艺谋电影的跨文化传播[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3):37-40.
[7]张燕,姚安颉.《狙击手》:寓动于静的战争叙事新形态[J].电影评介,2022(03):33-36.
[8]纪元元,张仕春.现实主义背景下的情动-影像描绘:《第二十条》的话语构成与美学范式[J1.电影文学,2024(08):141-144.
【作者简介】
王伟(1990-),男,蒙古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马哈沙拉堪大学音乐学202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影视音乐。
张琬欣(2004-),女,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学影视音乐制作。
文章来源:《电影文学》2024年第21期
(编辑:王宣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