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贞宇(韩国全北国立大学,韩国全州 54896)
【摘 要】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配乐通过融合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交响乐技法,强化了叙事节奏,深化了情感表达,并提升了视听体验与文化认同。民族乐器与现代交响的结合,如二胡与交响乐团的对话,展现了战争的悲壮与人性的伟大。地域民族文化符号如朝鲜民谣与中国东北民歌的运用,增强了现场感和沉浸式体验。该电影的音乐创作启示同类电影配乐创作应深入挖掘本土音乐素材、注重音乐与情节关联、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以及重视音乐国际化表达。
【关键词】《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配乐;民族特色
近年来,中国电影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其中,电影音乐作为文化输出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展现民族文化特色、提升作品艺术价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长津湖之水门桥》沿袭了前作《长津湖》对新主流战争军事题材电影主流价值、视听奇观和类型表达在文化、艺术,产业、传播层面的范式构建,独立构写了从小分队局域作战体系管窥长津湖战役中具体而微的叙事史篇,其配乐亦是影片艺术成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口。该片的电影配乐通过融合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交响乐技法,成功营造出既具历史厚重感又不失时代共鸣的听觉体验,成为影片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因此,对《长津湖之水门桥》配乐中的民族音乐特色进行系统梳理和理论探讨不仅能够丰富中国电影音乐学的研究领域,还能够为未来相关作品的创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配乐的作用分析
(一)强化叙事节奏与氛围
配乐,作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塑造叙事节奏、渲染情感氛围以及深化主题表达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长津湖之水门桥》这样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历史战争片中,音乐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视听体验,更成为一种叙事策略,有效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音乐如同一个动态的调节器,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精准地控制着叙事的张弛有度。当画面切换至激烈的战斗场景,如士兵们在冰雪覆盖的战场上与敌人交火,此时急促的节奏、强劲的打击乐器和弦乐的高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将观众瞬间带到战争的残酷与紧迫之中。这种音乐的编排不仅与视觉上的震撼相呼应,也激发了观众的感官反应,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英雄主义的悲壮。而在描绘人物内心世界或展现战友之间深厚情感的片段,配乐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温柔的旋律,往往由钢琴或小提琴等细腻的乐器演奏,缓缓流淌,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治愈。这些旋律在情感高潮点的适时介人,不仅唤起了观众对角色命运的深切关注,还进一步强化了人物之间的纽带,使得对战友情谊的描绘更加饱满和感人[2]。音乐成为情感的催化剂,让观众得以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音乐还承担着连接不同叙事段落的功能,通过旋律的过渡,巧妙地引导观众的情绪从紧张转向平和,或从悲伤转向希望,确保了叙事的连贯性和情感的流动性。
(二)深化情感表达与人物刻画
在电影艺术中,配乐绝非仅仅是填充空白的背景声,它实际上是一种复杂且精细的情感表达工具,尤其在《长津湖之水门桥》这样一部充满历史厚重感与人性光辉的作品中,其作用尤为显著配乐通过与画面、情节的深度融合,不仅强化了叙事的节奏,更在人物刻画与情感表达上发挥了关键性的影响,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情感体验空间。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作曲家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主题旋律,每一首都对应着特定的情感色彩和人物性格,通过音乐的重复与变奏这些旋律成为角色身份的符号,深深地烙印在观众的记忆中[3]。例如,每当镜头聚焦于战士间的兄弟情谊,或是在展现牺牲精神的关键时刻,那些深情而庄重的旋律便会悄然响起,它们像是无形的桥梁,连接着观众与银幕上的英雄,让人物的情感变得更加鲜活、立体。音乐的这种情感催化作用,体现在它能够精准捕捉并放大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角色们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挣扎、对家国大义的忠诚以及战友间不离不弃的承诺,都被音乐以最直接的方式传达给了观众。比如,在表现士兵们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节时,悠扬的笛声或柔和的钢琴曲会轻轻拂过,如同细雨滋润干涸的心田让观众在激昂的战争场景之外,也能感受到一分温柔与哀愁,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
(三)提升视听体验与文化认同
在探讨电影艺术的文化影响力时,配乐的作用不容小觑。特别是在《长津湖之水门桥》这部融合了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的作品中,音乐不仅是视听享受的提升剂,更是文化认同的催化剂。通过精心编排的旋律与和声,配乐不仅加深了观众对故事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进而促进了一种跨文化的审美对话与共鸣。《长津湖之水门桥》的音乐创作团队深谙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之道。在电影中我们能听到二胡、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的独特音色,它们或悲壮或柔美,如同历史的回声,穿越时空,诉说着中国人民的坚韧与牺牲。这些传统乐器的运用,不仅赋予了影片浓厚的本土气息,更以其独特的韵味,触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在描绘战争的残酷与牺牲的壮烈时,二胡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仿佛化作了战士们的血泪,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沉重代价与和平的珍贵。同时,电影配乐中融人的西方交响乐元素,展现了一种跨越国界的音乐对话。在宏大的战争场面下,交响乐团的磅礴之声与传统乐器的细腻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震撼心灵又富有文化底蕴的听觉盛宴。这种东西方音乐的结合,不仅拓宽了电影音乐的表现边界,也为全球观众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新视角。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音乐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证明了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艺术形式,能够超越语言与地域的限制,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配乐中的民族特色
(一)民族乐器与现代交响的融合
在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中,配乐的精心设计与编排展现了作曲家对东西方音乐融合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尝试。影片通过对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方交响乐的巧妙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的听觉景观,既凸显了中国音乐的神韵,又不失国际化的宏大叙事风格。这种音乐上的跨界合作不仅为影片增添了文化深度,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化了观众对影片主题的理解和情感共鸣。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笛子、古筝等因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能够精准捕捉到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情感脉络。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这些乐器被赋予了讲述故事的重任,尤其是在表现志愿军战士们在异国他乡的思乡之情时它们的加入使得音乐如同一条情感的纽带,连接着战场上与远方家乡的心灵距离。二胡哀婉悠长的旋律,如同战士们心中绵延不绝的乡愁,与西方交响乐的弦乐部分形成和谐的对话,展现出一种超越国界的共情能力[。这种对话不仅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战争背景下的碰撞与融合,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人类对于和平与国家的共同向往。影片中,当志愿军战士们在严寒与战火中并肩作战,为了守护和平与家园而奋不顾身时,二胡与交响乐的交相辉映,不仅强化了场景的紧张与悲壮还揭示了战士们内心的柔软与坚强。在这些关键时刻,音乐成为情感表达的催化剂,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伟大。比如在水门桥战役的高潮阶段,当七连和九连的战士们为了炸毁水门桥而付出巨大牺牲时,交响乐的激昂与民族乐器的悲壮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让观众在视听的双重震撼中,深刻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们舍生忘死、保卫和平的崇高精神。通过这种音乐上的融合与创新,《长津湖之水门桥》不仅在视觉上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壮阔画卷,更在听觉上构建了一个跨越文化和历史界限的情感共鸣空间。
(二)旋律与剧情的民族化交融
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配乐的旋律设计与剧情紧密结合,尤其突出了民族音乐元素与情节发展的和谐共生。当银幕上演绎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时,配乐融入了中国民族乐器如二胡、笛子和打击乐的急促演奏,这些传统乐器特有的音色与旋律线条,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战场氛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炮火连天的前线。特别是在七连和九连勇士们共同对抗敌军,誓死捍卫水门桥的场景中,配乐中的民族旋律与鼓点交织,强化了战斗的紧迫感。而在描绘志愿军战士之间深厚情谊与牺牲精神的时刻,配乐则转向了更加细腻与温情的方向。运用了中国古典乐器的柔和旋律,如古筝或琵琶的悠扬音色,结合温暖的和声,为人物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深情的背景音。这不仅加深了观众对角色内心世界的理解,同时也彰显了中华儿女在逆境中相互扶持、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例如,当伍万里与伍千里兄弟之间的亲情在严酷战争环境下得以升华时,配乐中的民族旋律温柔地流淌,与画面中的兄弟情深相得益彰,触动人心。通过这样的配乐设计,《长津湖之水门桥》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还使得民族音乐成为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让观众在视听享受中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韵味,配乐中的旋律设计紧密跟随剧情走向,通过民族音乐特有的旋律线条,加强了影片的叙事张力[6]在描绘战争激烈场面时,急促的鼓点和尖锐的管乐模拟出战场的紧张气氛;而在展现志愿军战士之间深厚情谊的时刻,则采用了柔和的旋律和温暖的和声,以此来强化人物之间的情感纽带。例如,当七连和九连战士们共同执行炸毁水门桥的任务时,激昂的旋律伴随紧张的节奏,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们坚定不移的信念。
(三)地域民族文化符号的音乐体现
在《长津湖之水门桥》这部史诗般的战争巨制中,地域文化符号的音乐体现不仅是对特定历史背景的艺术再现,更是对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深情致敬。配乐巧妙地融合了两地的民间音乐元素,通过旋律、节奏和乐器的选择,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地域风貌,为观众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和沉浸式体验。朝鲜民谣以其独特的旋律线条和情感表达,成为影片中展现朝鲜乡村风光的重要音乐载体。每当镜头转向宁静祥和的朝鲜村庄,或是志愿军战士在短暂休憩时与当地民众互动的温馨场景,那些悠扬的朝鲜民谣旋律便悄然响起,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观众的心田。这些旋律往往伴随着传统的朝鲜民族乐器,如伽椰琴、奚琴等,它们特有的音色与和声结构,不仅勾勒出朝鲜半岛的自然美景,更传达出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与此同时,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歌元素也在配乐中占据了显著的位置。东北民歌以其豪迈奔放、质朴热烈的特点,与志愿军战士们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气质相得益彰。在影片中,当镜头跟随战士们穿越冰天雪地,或是围炉而坐、分享彼此的故事时,东北民歌的旋律便适时地响起,既烘托出环境的严酷,也凸显了战士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东北民歌中常用的乐器,如唢呐、锣鼓等其强烈的表现力和穿透力,更是将东北人民的乐观与勇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士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的高昂斗志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通过这些地域文化符号的音乐体现,《长津湖之水门桥》不仅在视觉上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场景,更在听觉上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空间,让观众能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对那段历史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四)主题歌的民族情怀
《长津湖之水门桥》的主题歌《长津湖》和《天地我来过》,分别由华语乐坛的两位实力派歌手刘欢和孙楠倾情演绎,不仅在旋律上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更在歌词中蕴含了对英雄的崇高敬仰与对和平的深切渴望。这两首歌曲,通过精心的民族特色编曲和深情的演唱方式,加深了影片的感染力,更激发了广大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长津湖》主题歌旋律庄严而激昂,歌曲以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为基础,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刘欢磁性的嗓音,如同穿越历史的长河,将观众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另一首主题歌《天地我来过》旋律优美而深情,歌词则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演唱者孙楠的声音浑厚而富有穿透力,能够很好地诠释歌曲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天地我来过》不仅仅是一首纪念英雄的歌曲,它更深层次地触及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唤起了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珍惜!7。这两首主题歌的民族情怀,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语言,与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剧情紧密结合,形成内在共鸣。对观众而言,这些歌曲不仅是对电影情节的补充,更是对那一段历史记忆的唤醒和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在歌声中,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电影所要表达的核心价值,即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人类对于和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
(五)民俗音乐的应用与创新
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民俗音乐的应用与创新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它不仅重现了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民间音乐传统,更将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音乐制作技术巧妙融合创造出了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不失时代感的新颖听觉体验。这种音乐上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旋律的重新编排和演绎上,更在于其与电影叙事的紧密交织,为影片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呈现增添了浓厚的色彩。东北民歌,以其豪迈的旋律和朴实的情感,成为表现志愿军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中仍能保持乐观态度的重要音乐素材。在《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某些场景中,当战士们在冰雪覆盖的战场上休憩,或是在短暂的喘息间分享家乡的记忆时,改编自东北民歌的旋律便悠然响起[]这些旋律经过精心编排,有时以合唱的形式出现有时则是小调的独唱,捕捉到了战士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还通过音乐传达了他们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希望。东北民歌特有的音调与节奏,与电影中战士们的生活气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让观众在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韧性。朝鲜民谣同样在电影的配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旋律优美、情感细腻的民谣,不仅反映了朝鲜半岛的文化特色,也成了表现志愿军与朝鲜民众之间深厚情谊的音乐桥梁。在电影中,当志愿军战士们与朝鲜百姓相遇,或是共同抵御外敌时,朝鲜民谣的旋律便悄然融入背景,它们的加人不仅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更通过音乐的语言,展现了两国人民在共同命运面前的团结与互助。这种民俗音乐的创新性应用,不仅保留了传统音乐的精髓,更通过现代音乐技术的加持,使其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传统民歌与交响乐、电子音乐等现代音乐形式的结合,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也拓展了民俗音乐的表达边界,使之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
三、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民族特色配乐给同类电影音乐制作的启示
《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民族特色配乐巧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不仅深化了影片的历史厚重感,也提升了情感张力。这为同类电影音乐制作提供了宝贵启示:在追求国际化听感的同时,融入本土文化精髓,能更有效地触动观众心灵,增强作品的文化认同和艺术感染力。
(一)深入挖掘本土音乐素材
《长津湖之水门桥》的配乐成功地融合了东北民歌和朝鲜民谣,展示了本土音乐的丰富性和表现力,更为影片注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张力。同类电影在音乐制作时,应当深入研究和发掘所在地区的传统音乐资源,无论是民间小调古乐器演奏还是地方戏曲,创作出既具地域特色又能触动人心的音乐作品。本土音乐素材的运用,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弘扬,也是对观众情感共鸣的激发。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它能够瞬间唤醒人们心中关于家乡的记忆。这种情感连接,正是电影艺术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长津湖之水门桥》正是通过这种情感纽带,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电影的世界,让他们在音乐的引领下,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与情感。
(二)注重音乐与情节的紧密关联
影片中的民族音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剧情发展紧密相连,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这提醒音乐创作者,民族音乐的使用应当与电影的情节、人物情感和文化背景相匹配,通过音乐来强化叙事,使音乐成为讲述故事的重要工具而非仅仅是背景点缀。这一策略提醒电影音乐创作者在运用民族音乐时,必须秉持一种叙事导向的思维模式。这意味着,音乐应当与电影的每个转折点、高潮和低谷紧密相连,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如《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当情节转向战争的残酷现实,民族音乐的激昂旋律便随之响起,强化了观众对战争惨烈的感知;而在描述人物内心世界或战友情谊的温情瞬间,音乐则变得柔和细腻,与画面相得益彰,深化了情感共鸣”。音乐与情节的这种紧密关联,不仅要求创作者对剧本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艺术感知力,能够准确把握每个场景所需的情感基调。只有当音乐真正融入故事的肌理,成为讲述故事的重要工具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叙事功能,避免沦为简单的背景点缀。此外,音乐的这种叙事性应用,还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记住电影的关键信息,增强观影体验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
《长津湖之水门桥》的音乐巧妙地将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风格相融合,创造出新颖的听觉体验,这为其他电影音乐制作提供了重要启示:民族音乐的使用并不意味着固守传统,而是可以通过创新编曲、混音技术等现代音乐制作手段,赋予传统音乐以现代感,使其更易于被当代观众接受同时不失其文化精髓。值得注意的是,《长津湖之水门桥》中的音乐创新,并非单纯为了追求新奇而抛弃传统,而是旨在探索如何在不破坏原有文化精髓的前提下,让传统音乐焕发新生。这就需要音乐创作者具备深厚的传统音乐底蕴,同时掌握现代音乐理论与技术,能够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10]。例如,在某些场景中,传统乐器如笛子、琵琶与电子鼓点交织,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氛围;而在另一些时刻,悠扬的古筝旋律与柔和的合成器音色相融,描绘出宁静祥和的画面,这些都展示了音乐融合的无限可能。
(四)重视音乐的国际化表达
尽管《长津湖之水门桥》的配乐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它同样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打动全球观众的心。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不仅要服务于国内观众,还应当考虑到国际市场的接受度,通过音乐的普遍情感共鸣和国际化的音乐语言,提升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音乐创作者引人了世界音乐的元素,如采用不同国家的传统乐器节奏模式或是民间旋律,以此构建一个多元文化的音乐景观。这种跨文化的音乐对话,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达层次,也让不同国家的观众能在音乐中寻找到自己文化的影子,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因此,电影音乐不仅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应该在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国际通用性,以便更好地融入国际电影音乐体系提高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度和流行度。
结 语
总之,《长津湖之水门桥》的配乐深化了电影的叙事结构,还通过民族音乐与现代交响乐的巧妙融合,强化了情感表达,提升了整体的视听体验。配乐中的民族特色,如传统乐器的应用和地域民歌的融人,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它证明了电影音乐在构建文化认同和推动全球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未来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1]赵玲君.浅析当代中国战争片的突破与改写--以系列电影《长津湖》为例[J].戏剧之家,2023(17):163-165.
[2]祝明《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叙事拓新与艺术呈现[J].影视制作,2023,29(09):85-88.
[3]姜雨,丁子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评《长津湖之水门桥》[J].嘉应文学,2023(17):29-31.
[4]付雅璇.人民话语、影像交融、家国情怀--谈《长津湖之水门桥》对早期历史叙事的承革[J].大众文艺,2023(09):97-99.
[5]马士文.身体景观与记忆维度的影像书写--以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为例[J].声屏世界,2023(09):32-34.
[6]韩渊瀚.新主流电影的传播机制与传播策略研究--以电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为例[J].大众文艺,2023(08):70-72.
[7]王大留,朱旭辉.侠情、悲歌与产业嬗变--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美学风格呈现[J].传媒论坛,2022,5(23):82-85
[8]姜成一.《长津湖之水门桥》:新主流大片中的互相选择[J].声屏世界,2022(21):48-50.
[9]卢箫玥.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长津湖系列电影研究[J]东方艺术,2022(05):149-155.
[10]王海琪,穆浩智.革命战争题材电影群像叙事分析--以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为例[J].声屏世界,2023(01):44-46.
【作者简介】施贞宇(1997-),男,江苏扬州人,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音乐、乐队指挥。
文章来源:《电影文学》2024年第19期
(编辑:王宣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