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淼、郝洁:谭盾《武侠三部曲》电影音乐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来源:中国西部影视音乐文化网发布时间:2024-12-10浏览次数:11

作者:胡淼、郝洁

【摘要】谭盾的《武侠三部曲》源自为三部电影创作的电影音乐,分别是以大提琴为演奏主体的《卧虎藏龙》,以小提琴铺陈主体的《英雄》,和以钢琴贯穿始终的《夜宴》。琴心剑胆,大音希声,形断意不断,无声胜有声……武侠和音乐的哲意及美学,遥相呼应,一脉相承。谭盾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武侠的理解和想法,诉说着自己的音乐武侠梦。

【关键词】谭盾;《武侠三部曲》;武侠文化


一、谭盾与《武侠三部曲》

谭盾,1957年生于中国湖南,在一个充满音乐、巫术和仪式的农村环境中长大。1978年,凭着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异常熟悉而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曾随赵行道、黎英海教授学习作曲,随李华德教授学习指挥。1986年,谭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跟随大卫多夫斯基教授和周文中教授学习深造,并获得特别奖学金。在美国期间谭盾取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音乐艺术博士学位同时,他也开始受到现代主义最激进的风格影响,成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在先锋派作曲家的观念中,任何一种存在的声音,都有可能是“音乐”谭盾让水、木头、石头去唱歌,从大自然中采集音乐,让自己音乐的道路呈现出多元化。谭盾作为当今最有名的华人音乐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已经凭借多部歌剧、交响乐享誉国际乐坛。并获得过“格威文美尔”这项当今最具权威的国际音乐大奖。谭盾独一无二的艺术声音受到广大国际观众喜爱。他受Google/You Tube委约,创作出世界首部互联网交响乐《英雄》,拥有高达2300万人次在线欣赏量。谭盾的“有机音乐三部曲”也被称为环保三部曲--《水乐》《纸乐》和《垚乐》,经常在世界各大音乐厅及艺术节上演。

谭盾与电影音乐的结缘,使得他开始为更多的人熟知。谭盾与著名导演李安、张艺谋和冯小刚分别合作了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和《夜宴》。2001年与李安合作的电影《卧虎藏龙》获得格莱美电影配乐奖,真正地圆了他做电影音乐浪漫的梦想。随后,2002年的电影《英雄》,2006年的电影《夜宴》,让我们跟随谭盾共同追寻了一个传奇的武侠梦。在2011年,这三部影片合成的专辑《武侠三部曲》开始在全球巡演。2014年谭盾在大提琴协奏曲《卧虎藏龙》、小提琴协奏曲《英雄》、钢琴协奏曲《夜宴》后加演了《复活三重奏》。《复活三重奏》融合了前三部作品的音乐形象、器乐、人文和背景。为此,谭盾还做了简短的介绍,说明《复活》的来历:在《武侠三部曲》中,由三位非常美丽的中国女性作为音乐的主角。而这三名女性,因为梦想、希望与爱的破灭,在电影中死去。而《复活》这个篇章,恰恰是为了将在电影中破灭的梦想、希望与爱,再次召唤回到我们的身边。谭盾的电影音乐成功融合了东西方音乐文化,使得东西方思想、文化与音乐的交流不断加快,为我国武侠电影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道路。


二、《武侠三部曲》电影音乐的艺术特色

(一)《武侠三部曲》中的民族元素

在电影《卧虎藏龙》与《英雄》中,音乐细腻并且宏大,有着蓬勃的生命力,谭盾大胆地运用民族音乐。民族元素的音乐使武侠影片的故事情节更加深邃且赋有哲思。让影片的细节充分为观众掌握,为环境以及人物的思想进行刻画,用刚柔并济的民族音乐来提高影片的画面感。

1.民族器乐在《武侠三部曲》中的运用

(1)竹笛

因为竹笛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竹笛与武侠电影音乐相互联系与影响。也因竹笛自身从材质、形制、形式到内涵都与中国武侠精神不可分割。因此,在电影音乐中,竹笛可以表达电影音乐的思想和电影音乐的主题,以及揭示电影画面的思想和主旨。正是因为这样的功能,使得竹笛在配器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卧虎藏龙》的配乐《南行》中,就使用了我国民族吹奏乐器竹笛。而竹笛所展示出的音色具有悠远、清脆而明亮、轻松而明快的特点,把江南清新、秀丽的风景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也揭示了江湖恩怨中的侠胆豪情,使影片的内容更加生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箫

箫是吹管气鸣乐器,是一件非常古老的汉族乐器,它的音色清幽而凄惋。在《卧虎藏龙》中的配乐《穿越竹林》中,箫的出现让观众感受到江湖的神秘感和穿越竹林的紧迫感。箫的运用,让中国文人气质与文人精神得到更好的展现

(3)鼓

中国器乐史上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就是鼓。电影《卧虎藏龙》的插曲《夜斗》中杨紫琼和章子怡飞墙走壁时,鼓点用的恰到其处。谭盾也是从中国戏曲打击乐中寻找灵感来创作。

电影《英雄》中九寨沟湖上,背景音乐是用指甲在鼓面上划奏。这种创新的方式,是之前所没有涉及到的,为武侠电影之后的音乐发展创造出新的思维模式。

而在电影《夜宴》中,在影片的开始,厉帝派出羽林卫追杀太子时,鼓声的急促声表现出太子当时处境的危险。而当太子回宫后在和婉儿的打斗中,鼓声的再次出现则表现出两人内心深处的挣扎。

2.民族调式的《越人歌》

电影《夜宴》讲述的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一场宫廷的政变以及男女间的爱恨情仇,插曲《越人歌》贯穿始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楚文化,让谭盾从小耳濡目染。他将《越人歌》谱成五声调式中羽调式的歌曲。五声调式是我国所特有的,所以也被称为民族调式。以哪个音为主音就是什么调式。《越人歌》记载于西汉刘向的《说苑.善变》中,体现了中华诗词与传统曲调的完美融合。

3.民族文化在影片中的展现

(1)书法

中国电影植根于中国文化,故与中国书法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卧虎藏龙》中俞秀莲的镖局里,是粗重隶书写下的伦理规训,而玉娇龙出现在贝勒府中时背后则是飘逸的行书和草书写就的风流。前者代表宗法制度的“左昭右穆”,后者则代表自由不羁的“春梦了无痕”。两个截然相反的女人,构成了影片的主体框架。在背景音乐响起后,音乐与书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民族文化的滋养下,音乐与书法气韵相通之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法是没有声音的音乐。在电影《英雄》中,书法与音乐的互相结合,也表现出了整个电影所要表达的中心,把每个乐音都控制在一定的音域里。残剑在剑客书写“剑”字时,整体感、节奏感以及流动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时的音乐主旋律也很简单明了且低沉悠扬,就如同电影《英雄》的剧情一样,给人印象深刻。

(2)武术

在电影《卧虎藏龙》中,武打的设计方面节奏利落且紧凑,且用舞蹈的诗意美感呈现给观众。而在轻功方面,表现与以往的武侠电影不同。结合中国传统的锣、鼓点营造出紧凑的剧情氛围,从而达到“飞檐走壁”的经典画面。音乐武术以及画面的完美进行,使电影中打戏部分更加精彩。

在电影《英雄》中,美丽的九寨沟上,残剑和无名祭奠飞雪的场景;在大漠景象中飞雪与残剑殉情的悲壮场面以及黄叶漫天,胡杨树林场景下飞雪与如月的对打。而在胡杨林大战中,小提琴音更是如泣如诉、宛转悠扬,此时和着的是鼓点一下下地敲击声,还有女高音,几个元素完美地将胡杨林中飘渺的特点表现了出来。这些影像是经过精心拍摄和数字设计呈现给观众的,同时将武术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美的艺术舞台之上。

(3)戏曲

《卧虎藏龙》的竹林之战中李慕白与玉娇龙对打;在新疆荒野时的罗小虎和玉娇龙;陕甘捕头夜里与碧眼狐狸之战等场景让观众印象深刻。李安陈述:“中国传统戏剧处理情感结局的方式则常常是将之升华,使用的手法有声东击西、反扑、会意、假借、暗喻等。

(二)《武侠三部曲》中的西方元素

在《武侠三部曲》中大提琴、小提琴、钢琴分别代表了三部电影中的女主角。大提琴是《卧虎藏龙》中为江湖梦想中的灵魂之恋而死的玉娇龙;小提琴是《英雄》里为国仇家恨而死的飞雪;钢琴是《夜宴》里为欲望和复仇失去了生命和爱情的女皇婉儿。

1.代表“梦想”的大提琴

在谭盾的创作中,大提琴浑厚悠远的音色,给谭盾带来创作灵感。在《卧虎藏龙》中整个音乐都是用大提琴串起来的。影片的刚开始,深沉中又透露出柔情的大提琴用揉弦带我们来到了宁静的江南风光,并呈现出一丝哀伤,暗示了影片的主题基调。电影音乐《穿越竹林》中箫声与大提琴的合作既能表现出电影的神秘感,又能表现打斗中场面的激烈。在影片的结尾李慕白为了救玉娇龙而死,此时大提琴响起,用大提琴诉说最后的哀伤。

2.代表“爱”的小提琴

在电影《英雄》中,通过小提琴家帕尔曼的演奏,小提琴被分为两种音色,我们可称之为“阴阳小提琴”,一种代表浪漫,一种代表沧桑、悠远。谭盾把小提琴扭低八度,使音色亮丽柔美的小提琴变成了粗广浑厚的“古弦子”。并且应用蒙古长调,表现出了西北大地的辽阔苍茫。电影讲述了赵国的刺客无名、残剑和飞雪刺杀秦王的故事,但最后因为天下大义,三人相继献身。电影不仅歌颂残剑与飞雪凄美的爱,也歌颂他们胸怀天下的爱。

3.代表“希望”的钢琴

《夜宴》中的钢琴奏鸣曲由《面具》《今夜之后》《剑舞飞翔》和《我用所有报答爱》四首乐曲组成。在电影刚开场,钢琴用抒情缓慢的音响出现,再配合白衣面具人以及苍凉的竹林,给人一种凄凉的氛围。在《生死竹林》中,钢琴在低音区演奏,有重金属感的音质,以及一些同音反复,配合上西方定音鼓和中国的绛州大鼓来表现太子无鸾身处险境,给听众带来紧张和危机感。《夜宴》主题曲《我用所有报答爱》在电影中出现很多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渲染和烘托的作用。钢琴与电影的完美结合也是现代与古代、东方与西方、流行与古典的一次完美的碰撞。在影片尾声,音乐再次响起时,带给观众的不单是孤独委婉、寂寞悠远的感觉,还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三)《武侠三部曲》中西方元素的融合之美

谭盾的音乐创作一直坚持中西合璧,他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互通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各声部、和弦、配器放面都被广泛的运用。多变的调式、微妙的音阶变化,将西方的赋格结合中国风的改编,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特色的把握都很到位。《夜宴》的故事以《哈姆雷特》为灵感,将西方式的爱情故事演绎在中国宫廷当中。影片中的《越人歌》,取材于中国古诗词,却极具东方美感,在钢琴声渲染的苍凉中,周迅低沉的声音缓缓流出,飘渺中透着落寞,成为了本片的一大看点。用西方的乐器来表达很有东方韵味的情绪这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显现出东方文化艺术与西方艺术之间存在的互通性。谭盾在配乐时选择了小提琴。配乐中的旋律就是由小提琴低音所演奏,再通过巧妙的方式,将东方式的音乐艺术与我国古代的侠客文化、江湖文化交织在一起,拓展了古典音乐的应用而且极大丰富了电影中的美学元素。


三、《武侠三部曲》电影音乐的审美内涵

(一)电影音乐与画面审美相得益彰

从表面上看,电影中的音乐与画面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其实它们是可以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而好的电影音乐加深了电影的表现力度,对于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也能够更好地营造出一种气氛。

在电影《卧虎藏龙》中,影片的开场画面很平静但加入马友友的大提琴主题曲旋律后,使观众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江南山清水秀、依山傍水、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我们可以尝试关掉音乐,播放一遍开场,效果不言自明。毫无疑问,好的配乐会给电影带来极大的帮助。电影《英雄》中的小提琴、日本童鼓、古琴等多种音乐元素,使音乐更加立体,以此来表现悠古的秦代世界。而《夜宴》利用钢琴的重金属声音来表现五代十国时期的雍容华贵。三部电影的配乐带着剧情和角色潜入更深一层的境界之中,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和听觉的艺术盛宴。

(二)电影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电影《卧虎藏龙》中,除了音乐、画面、武术等给人带来美感以外,它还包含了众多道家的哲学思想,比如“清净无为”“以柔克刚”“大音希声”“天人合一”等,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比如在竹林茶馆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这正体现了道家中“虚”与“实”“无”与“有”的辩证思想。竹林之战更展现了一种飘逸安详的画面美,诗意地流露出东方美学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放下一切,方可超脱世俗。

《武侠三部曲》以崭新的音乐形式,呈现出的普世精神是谭盾对中西文化的理解,亦借此向中华文化和人文思想的复兴致敬。武侠中有琴心剑胆,音乐里有大音希声。《武侠三部曲》是关于人类情感的哲理性探索,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内心的挣扎、追求和成长。武侠和音乐的哲意与美学相互呼应,一脉相承。就像谭盾所说:《武侠三部曲》的尝试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希望它能为人类的美好未来带去爱和慈悲的启迪。


参考文献:

[1]贾磊磊:舞武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南京师范大学,博士,2007年

[2]朱江:电影《卧虎藏龙》中的音乐艺术魅力分析,《戏剧之家》,2021年

[3]郝达:浅谈谭盾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以《卧虎藏龙》、《英雄》和《夜宴》为例,《当代电影》,2014年

[4]张胜良:古韵带来的别样情怀--论华语电影中的古琴的运用,《电影文学》,2012年。

[5]陈宏:武侠嫁接音乐延续中国文化精髓,青年报,2018年

[6]邵雯艳:华语电影与中国戏曲,苏州大学,博士,2010年

[7]杨雯:《卧虎藏龙》中民族音乐的运用分析,《艺术评鉴》,2022年

[8]谭嫄,《中国武侠电影背景音乐中的竹笛》,《艺苑》,2016年


【作者简介】胡淼,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郝洁,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键盘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文章来源:《乐器》2024年第11期


(编辑:王宣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