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2011年度西安音乐学院“十佳教师”及“优秀教师”候选人公示通知

作者:干部人事处浏览:1775发布时间:2011-09-06 分享到

按照8月30日院干部人事处“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度优秀教师评选表彰的通知”,截止9月2日下午,各教学单位共推荐候选教师24名。

根据9月6日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决定在今年教师节之际进行 “十佳教师”和 “优秀教师”表彰,现将有关材料公示如下,公示期三天(9月6日至9月8日)。如有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以下形式反映至院干部人事处。

 

电话:85237218   2213

邮箱:xyrsc@yahoo.com.cn

 

                                                             2011年9月6日

 

“十佳教师”候选人基本情况

(按姓氏笔画排序)

 

冯季勇,作曲系讲师,硕士研究生,来校任教10年。

“教书育人,从自己做起”。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关心集体,讲团结。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可能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表率作用。

教学中本着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注重“因材施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同时,多涉猎其他艺术门类的知识,提高和丰富自身素质。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坚持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完成扬琴独奏《圈》、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民族管弦乐《陕北轶事》、为阮族而作《风起,絮飞扬》等作品;还承担了我院民族管弦乐团、交响乐团部分演出曲目的配器工作。在坚持教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参与《人文镜像下的丝绸之路音乐研究》、院级精品课程《作曲与作曲理论课》主讲、省级教学团队成员;并发表《继承与创新》等数篇论文。

 

孙丹萍,钢琴系副教授,来校任教25年。

工作兢兢业业,把教学放在主要位置,面对困难知难而上,培养学生从不会练琴到学会听和动的思考,从对老师的不信任到主动和老师交流谈心,关心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认真地备课、耐心细致地讲解,不缺课,上满课,用品格影响学生。在上课之余常常和学生谈心,教导他们要学会对社会负责和对自己负责。

举办了专题讲座,并以五个讲题论证了室内乐教学对钢琴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讲座在师生中反响很好。在教学中采取了大量的室内乐教材,举办了双钢琴音乐会,落实了学院研究生部关于艺术硕士以演奏为主的宗旨。

2006年12月论文《竞技与节奏》发表于“音乐天地”总435期;2007年1月受聘与美国Peabody音乐学院在斯蒂夫 巴尔塔班上担任Coach并举办音乐会;2010年附中初三学生瞿静仪获“海伦杯”西安赛区专业组三等奖。

 

李雅洁,附中地理课教师,高级讲师,来校任教23年。

热爱教学工作,钻研教材教法,注重教学效果,精心培养新人。教学效果突出,科研成果累累,师德修养高尚,被誉为附中“最有师德修养的教师”,附中多次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中考核成绩均位列首位。

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新颖、自主、独特”教学风格,是附中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在西安市教学全过程竞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收集了大量的教学科研资料,多次在附中为师生举办知识讲座,在《中学地理教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同时承担了附中“高考一轮复习资料—地理”的科研项目主持人工作。

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不遗余力,深得青年教师的尊敬。兼职史地政教研组组长,该组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气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该教研组一年来的人均论文撰写量一直名列各教研小组前列。

 

孟小师,声乐系教授,来校任教27年。

时刻以一个人民教师应有的品格和素养要求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常年坚持为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坚持针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性格特点、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经常带领或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公益性演出和文化宣传活动。多次被学院和陕西省评为“师德先进个人”,所教授的学生有多人曾在省内外重大赛事中喜获大奖,多人已成长为高等院校、专业团体的骨干力量。

教学同时兼任声乐系副主任和合唱团团长,带头推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积极倡导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不断钻研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大胆推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内外及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艺术实践活动,牢固树立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对民族声乐学科的历史以及目前的状况加以分析和思考,注重学科间的横向交流,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主持编写了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学大纲》,多次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

 

赵岩,基础部副教授,来校任教23年。

多年来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在什么岗位、始终坚持一线教学工作,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信念。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培养学生教师职业道德为起点,以整合学生个人专业技能有效转化为教学能力为宗旨,引导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身音乐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显著。2010开设新课《音乐微格教学》,弥补了教学实训基地的不足,目前该实验室已初具规模。

教材《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概论》2008年10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主编、参编教材四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主持、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六项。

在担任陕西省音乐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期间,坚持深入中小学课堂参与评教及音乐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2009年参加由省教育厅主办的“中小学计算机音乐创作”教学实验班。

 

唐光菊,音教系声乐专业副教授,来校任教31年。

多年来能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因材施教,积极开发一些新的曲目,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真编写教案,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大部分学生在学期末声乐考试中名列前茅。

在声乐教研室担任教学管理工作中,能较好的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平时能和同事做较好的沟通,和大家一起把教研室的工作搞好。

 作为一名教师,注重师德修养,注意言传身教,对学生做出表率作用,特别是在药家鑫事件之后,积极引导学生在做人处事中要知法懂法,理智冷静,特别是注意教给学生在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如何应对的的一些基本常识。

   2009年 学生贾婧在陕西省第二届音乐奖声乐比赛中获二等奖;2010年 学生杜薇在第五届国际艺术大赛声乐专业金奖;历年多位学生获得国家甲等、励志奖学金。

 

梅耀轩,舞蹈系讲师,来校任教4年。

能够不断提高专业修养,爱岗敬业、为人正直、热爱学习,认真完成学院、各级领导交予的各项任务和实践活动。

根据本系学生的基础和不同专业的需要量身定制出符合他们的教学计划,总结出适合他们的教材和教学模式,言传身教中充分启发和挖掘学生的潜力。凭借自己的教学内容涵盖芭蕾和现代舞学科这一优势,尤其对现代舞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探索性的开设了“双人舞托举把位”选修课,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发表专业论文两篇。

积极参与艺术实践。多次负责舞蹈系校庆晚会、系庆晚会、作品晚会的编创及排练工作,并担任了校庆晚会现代舞部分与小舞剧《在路上》的领舞角色。2009年陕西省舞蹈比赛,为学生编排芭蕾舞《海盗》双人舞,获得优秀园丁奖。

 

韩小鹰,管弦系大提琴专业副教授,来校任教16年。

教学效果突出,成绩显著。多次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大提琴学会的“优秀教师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音乐家协会“教学园丁奖”。2009年2月在第三届香港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大提琴大赛中获得“国际优秀导师奖”。众多学生在各种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并多次应邀担任全国大提琴比赛评委。

担任教研室主任工作以来,努力进行教育创新,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成绩显著。教学能力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具有一定影响力。长期与国内外同行保持密切联系,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经常外出观摩讲学,了解教学的新动态,并多次组织举办学术讲座和大提琴教学活动周。针对学生室内乐方面的不足,主动开设了大提琴重奏课,并带领重奏组赴北京参加国际现代音乐节演出。通过各种途径为大提琴教研室积累了大量的重奏曲目,并正在积极筹备编写大提琴重奏的教材,为教研室的教材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发表了数篇专业论文,其中《艾尔加和他的大提琴协奏曲》获得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并被收入到专业论文集中。

 

樊艺凤,民乐系古筝专业副教授,来校任教17年。

积极投身教学,近年来每年承担近二十位学生的古筝专业课教学。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有3人获文化部文华艺术政府奖,8人先后获省级比赛一等奖。3人获二、三等奖。2006年获院级优秀青年教师,两次获院级双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7次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奖。举办院级公开教学课一场,受邀在西安音乐厅举办师生音乐会两场,举办学生个人独奏音乐会十场。注重自身师德培养,注重学生品行教育与学业发展,先后有3人次获国家奖学金,13人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14人考取研究生。

主持编辑出版《秦筝文谱》、《古筝考级曲编》、国内唯一定期刊物《秦筝》。参与省级重点科研课题一项,主持院级科研课题一项,获批院级教材编写一项。策划并参与“陕西筝曲研修班”“秦筝流派全国学术论坛”活动并做主题发言。

主持秦筝艺术团和弹拨教研室工作,先后策划举办10余场筝乐专场音乐会,参与20余场省市大型活动。策划开设三门室内乐限定选修课。获省级比赛一、二等奖。2008、2010连续两年获院级双年度“先进集体”称号。

   当选西安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当选陕西秦筝学会会长。受邀担任全国古筝学术交流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潘玫玫,音教系钢琴专业副教授,来校任教30年。

始终保持高度的敬业精神,在系里及教研室均能起到积极带头作用,多年来在教研室的工作量一直名列前茅。

在教学中能够以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做人素质,以及严谨扎实的技能素质相结合为培养原则,因材施教,不断钻研,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他们找回自信,在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今年的两项赛事中共有6名学生获奖。长期以来始终能够在繁重的工作教学之余,坚持练琴学习,追求着新的艺术高度。先后共举办开过4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参加过两场三个项目的比赛。有30多位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获奖。

教学管理双肩挑,每学期都能够如期完成学校及系里安排的各项任务,能够和系里的老师们共同营造团结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能够实事求是,以工作为重宽以待人,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党员。

 

“优秀教师”候选人基本情况

(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晓平,音教系电子琴专业副教授。来校任教24年。

多年来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上始终严谨认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编写教案,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注意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平时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关爱学生,也关心音教系的建设和发展,在繁忙的教学工作的同时热心为系里服务。

2009年省级特色专业《音乐学专业音乐教育方向电子琴演奏>》项目成员;2010年省级教学团《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团队》队项目成员;2010年获西安音乐学院第三届双排键电子琴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11年获“第三届新艺杯全国双排键电子琴邀请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刘青获演奏一等奖。

 

牛苗苗,民乐系二胡副教授,来校任教9年。

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积极参与和主动承担艺术实践、科研项目,有着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在“秦派二胡”的理论研究和风格流派的把握上有一定积累,并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多次荣获园丁奖、优秀指导教师奖;诸多学生在全国、全省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参与主讲的学院“民族交响乐队训练表演课”被评为教育部精品课程;曾获学院双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全国核心学术刊物中发表有关“秦派二胡”专业论文数篇。负责《“秦派二胡论坛”文论集》的编写与出版工作;承担教学质量工程“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建设中的主讲教师部分的工作;负责“秦派二胡研究室”的日常工作。工作中注重教学、艺术实践与学科理论的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担任学院“秦派二胡艺术”精品课程主讲教师;担任国家教育部精品课程“民族交响乐队训练表演课”主讲教师。

 

王延松,音乐教育系副教授,来校任教19年。

坚持素质教育理念,爱岗敬业。能认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努力进行教育创新无各类教学事故。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成绩显著,参编专业书籍与教材5部(章);发表专业论文5篇。

教学效果突出,努力培养的学生全面成长。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立项、科研项目申报和课题研究等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做为主要参与者参加的科研项目共7个;主持的科研项目4项。

 

王雪雁,附中英语专业讲师,来校任教16年。

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积极组织教学活动,拓展教学范围。多年来工作勤恳,业务精湛,教研成绩突出,教学效果良好,多次学期及年终考核荣获优秀,深得师生好评。

2001年考取陕师大外语学院研究生,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坚持追踪高考动向,在钻研2011年高考试题后,撰写论文《2011高考英语知识点梳理及难易分析》发表在附中网站上,给学生做了全方位的指导。2010年11月撰写教学论文《如何有效组织课堂》发表于附中“教学论坛”,并获得“优秀论文奖”,得到附中表彰奖励。

无论是作为校委会委员,教研室副主任,指导小组成员还是分会主席,该同志无不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投入分管工作,为附中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冯继铖,管弦系大管专业教授,来校任教30年。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在教师和学生中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

始终坚持“德艺并重”的教学观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宽教学曲目,极力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引进教材的同时,编著出版了一套《巴松——中国传统音乐音阶及练习曲》的教材,将中国民族音乐融入于巴松专业教学中,是至今在大管民族风格教材建设方面的先行者,为形成我国西洋管乐的教学体系起到了引领作用。

教学效果突出,成绩显著,他本人多次获得“优秀园丁奖”,学生也在多种赛事中均获得了好成绩。除认真搞好教学外,在教学之余还进行了一些教学研究,发表了《影响大管音准的主要因素》等数论文。2010年应国际簧双协会的邀请,参加了筹备亚洲簧双协会的会议,利用假期到各地进行讲学活动。

 

刘小山,音乐工程系讲师,来校任教10年。

开设了现代音乐声学基础、现代音乐声学实验、欧美流行音乐的历史与风格、欧美摇滚乐赏析四门课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用性。认真备课,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即使是选修课和实验课,也同样认真对待,精心准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发表了学术论文《精确重现与创造性重现:录音室创作的两种标准》和《试论录音技术对西方流行音乐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影响》,与本系教师张大为、娄云青合作承担学校科研项目《影视音乐样本多媒体资料库》(担任项目负责人),目前正在与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吉他教师赵沛合作编写国内首部《电吉他艺术史》。

担任了音工系各年纪的班主任工作,求真务实、积极乐观,具有较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他尊重学生、耐心细致、主动与学生交流,努力探索高效且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沟通方式。

 

吴延,作曲系讲师,来校任教12年。

热爱教师工作,爱岗敬业,搞好各项教研室活动。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在教学方面,因材施教,使每位同学在专业上都能够取得很大进步。学生陈蓉作品《卜算子》在我院“中华颂、古辞新韵”创作大赛中荣获学生组一等奖。宋牮、白冰洋在作曲系新作品创作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教学之余坚持音乐创作,室内乐《和》在“2010中国沈阳第一次东亚音乐教育大会室内乐创作比赛”中获优秀奖。歌曲《一剪梅》在我院“中华颂、古辞新韵”创作大赛中获得教师组二等奖。钢琴曲《山林之舞》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无伴奏混声合唱《蓝花花》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表学术论文六篇,其中三篇是核心期刊。

在2010年我院青年教师考核中,成绩为优秀。省级精品课程《作曲与作曲理论课》主讲、省级教学团队成员。

 

张星良,基础部体育专业教授,来校任教34年。

能积极参与学院、基础部安排的各种政治活动及业务学习,积极配合学院各部门组织的文体活动,活跃了文化体育生活。积极组织教研活动,充分调动教研室全体老师团结协作,积极开展校内外的体育竞赛活动,取得良好的成绩。

在教学方面,全年共带13个班,568名学生,能够认真备课,严格要求学生,为人师表。所带学生跨度较大,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不辞辛苦、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总结出一套适合我院各年龄段的教学方法,使我院的体育课上的既活跃又严肃,教学效果良好。

2010年10月1日起,协同院办、学工部、团委、附中等单位,把我院学生的早操列为制度化、常态化。不仅使学生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今年4月还组织了全院学生的广播操比赛,影响较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体育锻炼的益处。

 

李超,女,舞蹈系讲师,硕士学位,来校任教7年。

独立承担三个年级7门舞蹈专业理论课、两门选修课的教学,并负责历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教学态度端正,备课精心认真,授课思路清晰,讲课语言生动,课堂气氛热烈,互动性强,深受学生喜爱,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承担毕业生的论文指导,从论文选题、素材的收集、初稿的形成到定稿完成,都做到了仔细过目、悉心指导、反复修改,其中多篇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目前承担科研课题三项。

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作技能的提高,发表论文五篇。与人合著的《舞蹈鉴赏》、《大学舞蹈鉴赏》等教材已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姜秦丰,视唱练耳教研室讲师,来校任教15年。

在教学工作中努力开拓,富于创新意识,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突破。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思想状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积极探索新路,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创新,力求达到更加优化的教学效果。

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对教研室领导分配的教学和其它所有工作(包括比赛组织、出题、科研等)从不推诿,勇于承担,都能圆满、出色的完成任务。编写了《多媒体练耳教程——音乐作品实际音响听写教材》,在教研室编写视唱新教材工作中,承担分级教学中Ⅳ级教材中多声部和单声部部分的编写。承担《视唱练耳教程——二十一世纪高师音乐系列教材》中听觉分析部分的编写任务。今年5月成功举办了《谈乐理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专题讲座。发表学术论文4篇。2010年,研究课题《视唱练耳网络教学平台》得到审批立项,目前已经可以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崔兵,音乐学系副教授,来校任教22年。

能够恪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觉悟。工作态度积极勤恳,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团结同志、作风正派。

在教学中勤勤恳恳,一丝不苟,能够认真备课,不断探讨和改进教学方法,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能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和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和主动承担科研项目和专业教材的编写,并有论文公开发表。

在教研室工作上,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系里的各项工作。为了扎实地推进新的教学思路,积极和本教研室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调研活动,及时与教师探讨、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谭艺民,钢琴系手风琴、双排键电子琴教授。来校任教24年。

勇于承担系里的工作,毫无怨言,为系里的发展和建设献计献策。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把“教书育人”做为自己思想行为的准则。上课认真,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进步很快,授课风格深受学生喜爱,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2008年和2010年两年连续被评为“西安音乐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注重科研和艺术实践,发表学术性论文6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

两次荣获本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荣获文化部、教育部等举办的全国性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的手风琴、双排键学生获得全国性比赛奖项的有9人。曾5次担任国际手风琴比赛的评委,5次参加省工会组织的公益演出。

 

廖剑冰,声乐系副教授,来校任教13年。

在学科建设中,不断总结,大胆创新,不断探索,通过改革声乐系的美声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不少学生多次获得国际国内重大声乐比赛大奖。 

在任美声教研室主任期间,始终坚持以培养合格的声乐人才、服务音乐文化事业为前提,立足于培养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良好的艺术人文素质和较强业务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定位,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为目的,所承担的美学教学获得“省级优秀教学精品课程”。

 2009年10月校庆期间,与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合作,参与指导歌剧《魔笛》排演,演出的成功,受到全院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10年6月,指导声乐系合唱团在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得“银奖”。2011年9月再次与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参与歌剧《唐璜》排演指导。

 

潘冀东,视唱练耳教研室讲师,来校任教17年。

始终坚持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理念,十几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干好教学工作。虽然从事的是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不能直接体现,但始终忠于职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为试唱练耳教学做出自己的努力。带过的学生有很多现在都活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

对待教学一丝不苟,从不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经常带病坚持上课,受到学生的爱戴和赞扬。在教学中努力创新,不拘泥于现有的书本知识,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讲授和声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热爱学生,经常无私的帮助他们。

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用Encore软件独立制作完成了电子版单声部视唱教材,负责视唱分级教材一级的编写,并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参加了教研室省级科研项目《数字网络平台下的视唱练耳教学》。

 

 

文章录入:宣传部